最近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发文吴晓波: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捅了马蜂窝,大部分都是反对的声音。
我是吴晓波的忠实读者,第一时间就读到了这篇文章。读完后的感觉就两个字:拧巴。
(资料图)
如果只看个标题和开头,确实让人恼火。但是,他提出的五条建议,可说是每条都很中肯。我建议读者看这篇文章不要先入为主、望题生义,而是看完后想想其中的深意再做判断。
“救楼市”,到底是救什么?
一提“救楼市”,首先想到的是近期部分地方政府赤裸裸的托市护盘,诸如不准房企降价销售、让基层公务员不务正业去卖房,甚至摊派买房指标。吃相非常难看,让人生厌。
这不是“救楼市”,而是救土地财政,讲白了就是地方政府自己的财政饭碗。这些乱七八糟的行政干预下,哪里还有什么市场机制,早已无“市”可言了。
很多卖不动的楼盘,一开始就不是正常的市场产物。很多地方,明明产业基础薄弱、人口净流出,硬生生搞出一堆没有市场需求的房子。这不是商品,而是地方财政从银行套现的金融筹码。
如此“救楼市”的低级操作,显然是无效的。就算公务员“买了一套,买两套,买了两套买三套”积极配合,还能把整座县城买下来?“不准跌价”更可笑,跌了都未必能卖出去,不跌更卖不出去。卖不动房子,还能指望卖地?这些低级操作,自欺欺人罢了。
还有“放水救楼市”之类的高级操作,神神叨叨的。其实也是自欺欺人。央妈发的货币再多,也不会自动流向楼市,得先流进居民的钱包里才行。没有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和资产升值预期,谁敢掏空六个钱包“为国护盘”?拍键盘喊口号不要钱,买房子是真要钱的。
指望货币政策“救楼市”的高级操作,并不比地方政府的做法高明多少,也是忽视了房产作为商品的市场属性,同样是把房产当筹码的金融虚拟游戏。
如果吴晓波的“救楼市”也是这套逻辑,那么挨骂是应该的。然而,他提出的五条建议确实不同。他要救的是“市”——市场机制,而不是作为金融筹码的“楼”。
该跌就跌,让楼市重回市场
吴晓波的五项救市建议是:
1、尽快对房地产税和产权到期问题作出具体的法律安排和明示;
2、降低改善型住房的房贷利率;
3、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4、全面取消限价政策;
5、认真落实“三支箭”和保交楼政策。
有“眼尖”的评论者指出这五条“起不到刺激房市的作用”,确实如此。甚至可以说,这五条非但起不到“刺激房市”,反而有可能房价下滑,而且幅度可能不小。
如果明确房地产税出台的条件和时间表,房价大概率是应声而跌。跌幅多大,要看具体的政策设计。出台时间越近,税率越高,跌幅越大。
如果“全面取消限价”,以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地区的房价估计都会跌。跌幅取决于各地的经济状况,估计“买了一套买两套……”、小麦充首付、不准跌价的地方都会跌得挺惨。
另外三条即便有“刺激楼市”的“利多”效应,也不会很明显。相比房产税的大杀器和多地房价下降压力积累的势能,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吴晓波把这五条作为救市之策,显然不是护盘托市的“救楼市”,而是“救市场”。更确切地说,是回归正常的市场机制。
中国楼市的市场机制本来就是先天不足。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给,导致这个所谓“市场”的供给断本来就缺乏市场竞争的约束。房价连着地价,地价连着财政,地方政府搞土地金融游戏的冲动难以遏制。
在这样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还有强行政干预的加持,可以在房地产行业全产业链的任意环节上下其手,市场机制更是被挤到了犄角旮旯里。
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比股市更“政策市”。结果导致涨是政策拉动,跌是政策护盘。来自政府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政策各有各的目标、各有各的玩法,搅合得水花四溅。造成了两大问题:
首先是税收和产权这样直接关乎资产质地的基础性政策暧昧,导致长期预期模糊。预期模糊比负面预期对市场的伤害更大。就像马三立的相声里说的,楼上的靴子就是不落地,辗转反侧睡不着。靴子索性落地了,倒也可以安心睡觉。产权成本清晰了,市场主体才能算账。算完账,该走的走,该下场的下场,该上车的上车,稳定的市场预期才会有稳定市场交易,才能带来流动性。
其次是价格失真,同样导致市场预期不清晰。全面限价政策,忽而抑制上涨,忽而抑制下跌,市场预期是涨也不是、跌也不是。限价政策锁定名义价格很容易,但是锁不住市场预期和需求的变化。名义价格和真实的市场价格越是背离,交易决策就越难做,就是普遍观望的只看热闹不出手。
“房价永远涨”的楼市信仰破灭已成定局,投资性购房消失。看空房市的“房价腰斩党”觉得没跌到位,也不会接盘。全面限价的政策是两面不讨好,交易量大幅下降是必然的。所以,全面限价护得住名义价格,是以交易量下降为代价的。
名义价格再高,有价无市也是枉然。结果房企的流动性问题更为凸显,雷区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救无可救。全面限价就是给“刺激房市”帮倒忙。
总之,中国楼市需要一波“利空出尽”才能重启流通。这是吴晓波五条建议最有价值的部分。
吴晓波的救市建议有价值,不该被误解
吴晓波的另外三项建议,也是有很有价值的。其价值不在于“刺激楼市”的短期作用,而是楼市回归市场机制的长远健康发展。
保交房的本质也是产权问题,而且是最基础的产权问题。花了买房的钱,房子烂尾了,业主的产权竟然是纸糊的。再刚的刚需购房者,也会犹豫。谁和自己的钱包过意不去呢?贷款相关的两条,其实就是要落实利率市场化。利率随行就市,是市场机制最基本的要件。
现在房市如此低迷,房贷利率还那么“坚挺”,是银行利用优势地位,硬薅客户的羊毛。连基本的公平交易都做不到,楼市再热闹也很难持久,更何况目前这样低迷的形势?
吴晓波确实看到了中国楼市的病根,那就是市场机制严重缺失。要“救楼市”就要提振市场信心,首先就要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基本的产权保障缺位,行政干预予取予夺,交易规则不公平,都在严重影响市场信心。这些问题过去都被房价快速上升“一美遮百丑”遮盖了,却在楼市低迷期暴露无疑,严重影响了市场信心。
有涨有跌才是正常的市场表现,楼市也不例外。价格下跌打击信心是一时的,随着经济运行改善会自然修复。而市场机制不健全,对市场信心的冲击是长期的。买不了安心,买了个憋屈,购买欲望能有多高呢?
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讲,土地垄断地位加强行政干预力,看上去占尽了优势,可以为所欲为。然而,结果还是逃不过市场规律。今天的地方楼市的困境,就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反噬。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初要是敬畏市场,不整那么多政策花活儿,何至于今天积重难返的困难局面呢?错误的政策拉动,现在带着杠杆吐出去。在正常的市场机制中,这一切本不该发生。
总而言之,吴晓波的“救楼市”并不是救地方政府、救房地产商的金融视角,而是久违的市场视角。他的五条建议不能说是百分百正确,却是救弊的良药,被误解、曲解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