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022年,兰州连续3年被选为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3年来,兰州坚持围绕“都会城市精致兰州”总体发展目标,积极探索针对黄河之滨、带状城市的城市体检工作路径。

建立长效机制 夯实工作基础

城市体检是找出“城市病”的重要途径,对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体检工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城市体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市级各职能部门和五区政府,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广泛调动广大市民群策群力。经过不断探索,兰州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自检+综合评估+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工作组织模式,逐步形成“日常监测发布、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城市体检工作对“都会城市精致兰州”建设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资料图)

立足地方特征 选择特色指标

兰州地处胡焕庸线以西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兰州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现代工业城市,确立了沿黄河带状组团式城市格局,形成了沿河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黄河成为兰州集发展轴、景观轴、生态轴为一体的复合城市轴线,整个城市沿黄河拓展延伸、成长壮大。为更好推动城市发展、优化城市职能、提高人居品质,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都会城市精致兰州”总体发展目标,科学回答了“新时代现代化中心城市怎么建”的时代命题。

兰州黄河之滨景观

围绕“都会城市精致兰州”总体发展目标,结合兰州黄河之滨区位、黄土高原的自然本底条件和带状城市形态特征,兰州以生态环境韧性宜居、发展动能创新升级、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交通出行便捷绿色、城市空间丰富多元为重点,从生态保育、环境宜居、低碳发展、创新引领、对外开放、服务优质、绿色出行、城市活力等多个方面,同时考虑连续年度体检工作的持续性,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构建了“50+10”和“65+5”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和评估兰州的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重视公众参与 多源采集数据

在城市体检工作中,兰州充分结合客观统计数据与公众主观评价,综合评估城市发展现状。一方面根据从各部门获得的官方统计数据、开源途径获得的大数据、行业报告中获得的分析数据等,通过横向城市对标和纵向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城市建设存在的客观问题。另一方面,深度解析“民声”,建立公众满意度调查和各项表征指标的交叉对比关系,直观反映设施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差距,综合分析得出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项目建议。

聚焦重点问题 分区靶向施策

作为黄土高原上的带状城市,兰州“两山夹一河”的地理条件限制了其城市扩张和发展,建设高密度形态和人口高密度布局对黄河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也直接影响了人居环境品质和各项指标表现。兰州近郊四区在高密度问题及高密度直接影响的各类空间布局等方面表现各有特点。

兰州城市体检特色指标

基于此,技术团队选取区域开发强度、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1.5万人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新建住宅建筑高度超过80米的数量、新建住宅建筑密度超过30%的比例、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人均社区体育场地面积、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城市标准消防站及小型普通消防站覆盖率等指标,针对近郊四区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提出各区整治重点:城关区和七里河区要进一步强化建筑高度管控,加快城市积水内涝点治理;安宁区要重视社区级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人均社区体育场地面积;西固区要重视建筑密度管控,加强公园绿地建设。

强化治理导向 推动城市更新

近年来,兰州不断强化城市体检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全力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2021年城市体检指标对接会

2020年,兰州侧重“十四五”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提出在优化体制机制、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强化发展优势、补齐城市发展短板等多方面组合发力,有的放矢,重点推进“1135”工作任务,包括:建立1个城市体检长效机制;搭建1个智能新城建平台;强化3大绿色发展优势,即全方位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先行区、多手段统筹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多方式优化慢行交通出行环境;开展5项补短板城市更新行动,即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完善行动、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行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行动、城镇老旧小区治理行动和城市防疫防灾空间优化行动。

2021年,兰州强化对突出问题的分析和整改建议,进一步完善了“评估-反馈-治理”工作模式和“分析问题-整改问题-巩固提升”的闭环体制。基于自体检报告形成《城市自体检发现问题改进建议》,切实回应群众关心和城市建设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加强城市开发密度强度管控、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居住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加强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和强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五点整改建议,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推动兰州内涵式高质量健康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