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富豪沈天晴,最近仍在经历多事之秋。
一个月前,他旗下佳源国际的清盘呈请聆讯,再一次延期,暂时获得了喘息之机。但沈天晴“希望以时间换空间”的化债思路,施展的空间已越来越窄。
(资料图片)
眼下,佳源国际负责财务的主要员工,已有部分辞任;而公司的管理层,又忙着应对债权人的清盘呈请、债务重组方案,附属公司佳源服务也要更换核数师,所以必须分出精力,多方应对。
这直接导致了公司年报的延迟刊发,继而引发股票停牌。
最近面临停牌烦恼的,不只佳源国际一家,力高集团、大唐地产、大发地产、上置集团等不下10家房企,亦纷纷进入了房企停牌的行列。他们大都自称人手不足,或忙于处理债务,或与核数师产生分歧,原因大同小异。
这波停牌潮,虽没有去年同期的停牌风波那么剧烈,但颇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许多企业正在化债的窗口期内奔走,突遭停牌,等于又多了一重障碍。
目前的市场环境,较为微妙。融资政策、楼市政策的宽松,已经烘托到一定程度,隐隐能听到回暖的呼声,但企业离恢复正常,还有一段距离。
时至今日,复牌者仍寥寥无几。年初至今,仅佳兆业和景瑞控股等少数房企,实现复牌。如今又增加了一批停牌新兵,预示着房企的整体的脱困之路,仍较为漫长。
又见一轮停牌
地产行业乍暖还寒,一波房企停牌潮,又突然掀起。
新加入停牌行列的,包括力高集团、大唐地产、大发地产、祥生控股、佳源国际等;物管领域也不平静,佳源服务、力高健康生活、康桥悦等,大多跟随着地产主体,股票交易戛然而止。
去年同期的那次集中停牌,主要是由于房企与核数师因意见不一而“分手”,导致年报难产。今年新增的停牌主体,原因也大同小异。
地产商们都说出了自己的苦衷:人手不足、忙于化债。
比如祥生,它自述其多个部门的关键团队人员,于近期辞任,人力不足,影响了核数师的审计进度;再者,外面投来的清盘呈请迫在眉睫,也迫使它必须分出精力应对,磋商债务重组方案。
汇景控股则将原因,追溯得更早,称农历新年前疫情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了财报的审计进度,目前需要更多的时间推进。
大发地产依旧在审计机构的委任上,出现了空缺。此前,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辞任,大发还在寻找、落实新核数师的委任,因此无法赶上最后的节点。
上坤倒是没有对年报的延迟刊发,阐释更多的理由。它还发布了未经审核的业绩公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30.3亿元,但在利润普遍低迷的行业环境下,其利润有所亏损。
最让人意外的,莫属旭辉。
3月的最后一天深夜,旭辉与旭辉永升服务,突然也发出了载有内幕消息的公告。其中提到,旭辉的核数师收到了一封匿名信函,匿名信函对旭辉与旭辉永升服务之间的若干交易有所质疑,涉及金额为18亿。
接到匿名信函之后,审计机构表示,旭辉需要采取额外程序,处理匿名信函举报的内容。这直接导致了财报的延迟发出。
不过,情况似乎没有那么糟。旭辉预计,它将在4月底或之前,完成寄发2022年年度报告。
而旭辉永升服务也声称,已对信函中所述的交易进行审查,并认为这些交易的进行,具有充分的商业事实及业务理据,并按正常商业条款进行。
核数师们依旧如履薄冰,毕竟德勤前不久,刚因中国华融的相关事项,受到了巨额罚款。
财政部认为中国华融2014至2019年间,风险控制失效、会计信息失真,而德勤在此期间,存在严重的审计缺陷,未能及时对华融的资产、交易情况,提出审计意见。
当几年前的“旧账”被追溯,德勤也逃不过处罚:其北京分所停业3个月,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约2.12亿元,吊销了两合伙人的注册会计师执照。
作为上市公司的“守门员”,核数师们必须盯着各处细节,明察秋毫。但近年来,部分行业进入寒冬,许多企业的违规操作浮出水面,审计机构自然也成了“事故多发地”。他们不得不谨慎处事。
复牌长路
与眼下的情形颇为类似,去年,已有一大波房企包括融创、世茂、奥园、当代置业等十余家房企,未能按时发布财报,遭遇停牌。
过去这段时间,停牌房企均在奔走在复牌的路上。但过程并不容易,若想成功复牌,需要满足港交所的一些指引,涵盖补发财报,撤销清盘呈请,推进债务重组等等方面,每家房企要求各有不同。
比如融创,去年3月因未能按时发布年报而被停牌,此后其于9月份还接获额外的复牌指引。亦即,除先前复牌指引外,它还需撤销或驳回针对公司的清盘呈请,并解除清盘人的委任,才可复牌。
同时联交所指出,如果融创的情况发生变化,它还可能修订或补充复牌指引。换言之,不断变化的复牌指引,延长了出险房企的恢复上市地位之路。
由于困难重重,时至今日,复牌者仍寥寥无几。年初至今,仅佳兆业和景瑞控股实现复牌。
佳兆业是通过补发2021年年报,以及2022年的半年报,率先实现复牌,在一众出险停牌房企中,打响了第一枪。其以湾区土储、旧改展示了自身的“底子”,复牌本身,还是在于公司资产质量较优。
而景瑞控股之所以能复牌,除了补发财报以外,还完成了有关49.1亿元存款事项的独立调查,已经公告调查结果并采取补救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该银行存款账户不是资金池归集账户,不存在冻结、担保或其他使用限制。独立委员会已委聘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开展独立调查,独立调查已完成。
能够成功复牌,已然不易。但恢复股票交易之后,也并非真正“上岸”,背后依然是“酸甜苦辣”,漫漫脱困长途。
就像佳兆业、景瑞控股复牌首日,股价持续下探,表现并不理想。
佳兆业复牌首日大跌超30%,盘中一度报创历史新低的0.49港元/股。而景瑞控股复牌首日开盘价为0.57港元/股,当日下跌38.14%,报收0.365港元。
复牌二十余天后,佳兆业股价跌至0.29港元/股,市值20.34亿港元,景瑞控股股价已跌至0.19港元/股,市值仅剩2.92亿港元。
可见,复牌后,资本市场对于出险房企的态度,依然没有好转。
但不管如何,争取复牌仍有必要。对于停牌房企而言,复牌意味着债务处理走出关键一步,对于提振信心有所帮助。
融创急着复牌,为此做出不少努力。去年底不仅成功发布2021年年报,而且还将清盘呈请聆讯,顺利延期至今年6月14日。
如今更是积极推进债务重组工作,继今年初总计160亿的境内债整体展期获通过之后,融创境外债酝酿数月,也公布了90.48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
3月31日,融创披露了2022年中报、年报,更对外公布,“公司正积极满足港交所复牌指引要求,预期将于4月完成复牌。”
停牌后遗症
不同于佳兆业、融创等房企积极解决问题、复牌取得关键进展,还有很多停牌房企,推进复牌进度慢,距离退市预警日期越来越近,诸如世茂、恒大、奥园、花样年等预警日期均在9月份。
而“躺平”的新力控股,已经面临摘牌的危机。按照退市预警时间表,3月19日为新力控股的最后期限。不过,目前仍未有太多关于新力退市的消息传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连不断有房企未能发出财报,遭遇停牌,这是不是黎明前的最后一段黑暗,不得而知。
行业仍在深度调整,市场恢复缓慢,所有的一切,均未明晰。房企停牌,对出险房企推进债务重组会有阻碍,延缓进度。
因为突发的停牌操作,会影响资本市场的信心,进而影响债务重方案的谈判。
比如旭辉,它已经公告了“境外流动资金状况的全面解决方案”的最新情况,公布了初步指示性关键条款,包括不削减本金金额、债权人自愿选择转股、减少利息的现金支付、债务展期不超过7年、支付一定数额的前置款项等。
本来以为旭辉正常运营,各项债务重组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但如今它需要采取额外程序处理匿名信函内容,关于内部资金处理的问题,会耗费不少时间精力。
另一方面,近期房企公布的境外重组方案当中,大多涉及“债转股”一项。普遍拿出轻资产平台债转股,比如恒大拿出恒大物业、恒大汽车,而融创拿出融创服务等。
但大部分平台仍处于停牌状态,前途未卜,难以预估价值。债权方对于资产价值的判断,难以更准确地衡量。
一边忙着债务重组,一边忙着复牌,出险房企忙得不可开交。而且还要不时担心白忙活。
也许已经有些房企开始后悔上市了。这波停牌潮中,上坤地产、大唐地产、大发地产、祥生控股、恒达等都是趁着前两三年那波上市热潮,集中上市。
没曾想,上市红利没有享受到,倒是被资本市场给拖住了。当时上市之时,已耗费了时间、精力、金钱。
他们原本指望着上市拓展融资渠道,但眼下,地产融资渠道收紧,境外债发行难度、成本增大,根本没有太大指望,更像是“竹篮打水”。
这些停牌的房企,花着钱登陆资本市场、维护上市平台,却遭到了资本市场的打击,这很难不给他们留下创伤。但终究,自己做出的选择,还是得自己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