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8月8日,成都大运会落下帷幕,成都大运会作为一项体育盛事,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城市形象和科技创新的展示窗口。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按照相关要求,指导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等49个大运会场馆及配套项目的高标准、高质量设计建设,一座座新建场馆成为城市新地标,一个个既有场馆精彩蝶变,开启了一届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世界大运会。
共享人文设计理念
大运会场馆设计梳理运动、建筑、场景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拉开一场建筑设计盛宴。一是构建生态惠民新样板。贯彻“建设公园城市”和“以赛谋城”的发展战略,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形成了“场馆与城市共用广场、停车资源,共享绿化、室外场地,共建主要设备”的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为市民提供体育与生活无边界的城市会客厅。二是树立城市文化新地标。将“太阳神鸟”、川剧、蜀绣、蜀锦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场馆设计,向世界展示当代城市精神与民族文化自信。简阳文体中心体育馆设计建筑立面造型的灵感来源于非遗文化“瓷胎竹编”工艺;东安湖图书馆(大运会主媒体中心)用现代建筑语言营造“东安书院”的东方意境;高新体育中心疏密有致、舒缓灵动的建筑表皮是对传统“蜀锦”肌理的抽象表达。三是创造赛场环境新体验。深入研究空间尺度,对场馆进行解构、重组,内装风格契合场馆自身气质,让观众由内而外感受大运会风采。东安湖主体育场首创4万座“看台碗”形式,形成看台连续空间,打通场内场外的视线走廊,让观众在场内能望得见雪山、看得见东安湖。
突出绿色低碳环保
绿色是成都大运会的鲜明特色。场馆建设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49个赛事场馆仅13个为新建,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超过70%场馆为既有建筑改造升级。一是让场馆更低碳。大力推广绿色节能措施,多功能体育馆设置雨水回收系统,降低雨水对建筑影响的同时,为周边绿化浇灌、道路冲洗提供用水;双流网球比赛场馆,一种新型发电玻璃被用来为指示路标供电,这种碲化镉发电玻璃,既可以透光,又能利用光照发电;高新体育中心综合设置室内CO2浓度监控系统、与排风设备联动的CO浓度监测装置、过渡季节全新风运行等节能系统及设备,有效实现节约资源。二是让建造更环保。采用标准化设计和装配式技术,东安湖图书馆采用绿色装配式钢结构建造,凤凰山体育场馆采用装配式3D悬浮式穿孔铝板幕墙体系,实现铝板在工厂内精确组装,在现场装配式吊装安装就位,减少建造过程中噪音、大气污染和建筑垃圾的产生。东安湖体育场将正圆形体量分为88个标准单元,借助建筑工业化生产技术,实现结构和幕墙系统的标准化。
彰显科技智能安全
科技创新是大运会场馆设计建造的关键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设计让建造更高效。一是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东安湖体育场顶部的亚洲最大彩釉玻璃屋面和国内最大环形吸声天幕,采用了索膜结构屋盖系统、穿孔铝板外遮阳系统等新型技术,承载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阳神鸟”图腾。二是强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运用。以凤凰山体育中心为例,通过BIM建模,提前解决管线碰撞和标高需求,避免材料的浪费,同时还采用了索膜结构屋盖系统、穿孔铝板外遮阳系统、蒸压轻质混凝土(ALC)条板隔墙系统等新型技术,达到保温隔热降噪、提高建筑寿命、增加舒适度等效果。三是赋能安全能力保障。开展大运会场馆结构抗震、钢屋盖等专业结构性能分析;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开展场馆设计方案咨询和特殊消防设计评审,指导建设、设计单位优化完善技术措施;在30余个场馆实施170余项科技技术,为办赛、参赛、观赛提供安全支撑,为营城惠民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