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李昂介绍,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大量新冠病毒感染者选择居家康复,北京在院诊断新冠感染者数量及核酸检测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同期,发热门诊就诊量和流感样病例数明显攀升,120急救呼叫量急剧增长。

其中,12月11日,北京市发热门诊就诊患者2.2万人次,是一周前的16倍;120急救电话呼入量在9日达到高峰,24小时呼入量3.1万次,达到常态时的6倍。

李昂表示,当前北京疫情快速扩散蔓延的趋势仍然存在。


(资料图片)

在中疾控前首席科学家曾光看来,“疫情风暴来的太快,医护人员被感染的不在少数,如何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成为焦点问题。”

他认为,在病人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北京市及时出台了紧急应对措施,医护人员中无症状感染、轻症患者坚持上岗,如同战争时期“轻伤不下火线”。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发热门诊24小时运行,做好中、重度患者的诊疗和抢救工作。同时,要把常规医疗工作做好,加强医护防护,特别要加快疫苗接种,尤其是医护人员、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现在医护岗位上的人员很紧缺,满足医疗需求成为了最关键的问题,北京有的医院已经号召65岁以下的离退休医护人员上岗”,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光表示,特殊时期需要拿出应急措施,不能按部就班。

【对话曾光】

澎湃新闻:无症状、轻症的医护上岗诊疗,会不会增加免疫能力较弱的病人的感染风险?

曾光:这要看疫情到了什么程度,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我们就要综合考虑。目前感染的医护人员如果不上岗,那么损失更大,病人会都进不了医院,造成更大的问题。当然要不忘风险,加强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对非传染科室,特别是老年和慢性病病房,尽量安排未感染的医护人员上岗。

我觉得先不要讨论怎样应对疫情高峰期的到来,最实事求是的,医生要加强防护,医生要最早接种疫苗,现在已经不是等什么都准备好以后,疫情再来。现在医护岗位上的人员很紧缺,先要完成治病的需求。

澎湃新闻:从甲类管理到“减少重症、减少死亡”的防疫目标,你如何看这个转变?

曾光:长期来看,新冠随着病原体的演变和疫情管控的需要,最终可以调整为“丙类传染病丙类管理”。流感是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很高,但根本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病人都进行诊断,处理。

当像对待流感一样对待新冠,不再报告管理一般病例,医院就能集中力量抢救危重症病例,对这个疾病进行监测,监测疾病的升降趋势,对病原体变异和耐药性进行监测,有助于调整防控策略以及指导疫苗和抗病毒药的生产、应用。

澎湃新闻:目前我们不再常态化检测核酸,如何监测疫情的规模和态势?

曾光:可以使用流行病学随机调查抽样的方法,可以现场调查,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的方式调查,而将着力重点放在对危重病人的抢救上。现在面临大量病例的问题,危重病人的死亡现在还没有发生,但是也要做好准备避免发生。

现在北京已经有几家医院启用为新冠定点救治医院,我认为北京市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局势,采取措施新设立一批定点医院——我注意到大多是二级医院,这样的定位是完全正确的,既可以发挥二级医院的作用,也要接受上级专科医院的指导,更便于危重病例及时转院。

现在北京还在疫情风暴里,要为有这样的魄力拿出这样的措施点赞。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唐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