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文明线”,折射出福建省厦门市城市管理部门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久久为功的思考与努力。去年,厦门市发布《厦门市沿街店面适当跨店经营管理实施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对处在背街小巷、次干道和交通流量适宜地区的餐饮、服装、鲜花水果、生鲜食品等店面开放“适当跨店经营”申请,并由属地职能部门上门划定“经营外摆”的时间和区域范围。简单来说,只要在划线范围内文明经营,就不算“占道”。这条线背后,是善意的制度变化,折射出这座文明城市,在城市管理上的智慧与温情。

据最新统计,目前,厦门全市36个街(镇)、101个社区、313条路段上的11895家店面,已推进“适当跨店经营”。知情人透漏说,这些数字,仍在增长。


(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路段上,处处有着“因地制宜”的考量——创新设置203个宜设区、63个限设区、37个禁设区,对沿街店面实施分类管理。

“适当跨店经营”做得好不好?将由实时的监管、严格的“考试”说了算——厦门城市管理部门及时通报管理成效、特色经验、存在问题,将“适当跨店经营”纳入城管指挥平台调度、纳入城市综合管理考评监管、纳入年度绩效,进行综合考核。

一条有温度的“文明线”

阳光散散,树影斑驳。官任社区咖啡一条街上,飘来咖啡香。

“这里,就是我心中厦门美好的样子。”上午10点刚过,游客李晨睿挽着好友走进古柏咖啡,点了两杯“冰美式”。随后,两人径直走向店外,挑了店门口的位置坐下。“坐在店外喝咖啡更有氛围,风景好、空气新鲜,我们坐在这里,也完全不会影响旁边行人通过。”

咖啡店常客、住在附近的吴杨,正坐在店外等人,“既然允许我们坐在外面喝咖啡、赏美景,我们当然也要守好规矩,不把椅子拉到线外。”

虽然整条街的商家,大部分都在店外又加了三四张桌子,但都在黄线范围内整齐摆放。这种整齐划一,更加有序的同时,充满“人情味”。

“不妨碍交通、安全、市容,也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适当跨店经营不仅让我们店家获利,同样也给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古柏咖啡总经理陈彦良指着店外的范围说,“店门口到路边有近3米宽,即使划了1.5米的黄线范围,剩余空间依然够两个人并排通过。”陈彦良说,跟他一样,整条街的店家都很珍惜这多出来的“黄金地段”,不少商家还在店外围种下绿植,像爱护自己家一样,保持着店外的有序整洁。

一条有温度的黄线,不仅带来市容品质的提升,也带来经营的利好。“外场空间变大,可以和不同供应商做活动,与顾客零距离互动。”在湖里街道永升新城农贸市场外围,超市老板吴苏林说,更多的空间带来经营多样化,超市每月营业额增加了好几万元。

在凤湖街经营羊肉馆大排档的张承浩,也是黄线受益者。“店内80多平方米,门口是很大一块水泥地。自从黄线施划后,多了50多平方米的空间供客人用餐,营业额每天增加了1/3。”张承浩说,适当跨店经营的推行,对于商家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一条有精度的“文明线”

每一条黄线背后,其实都有着周到、精确的考量。

各区施划的黄线中,不同区域,范围和长度略有差别。“我们在全市《导则》基础上,逐家了解店面需求,为店家量身打造方案。”湖里街道“门前三包”管理相关负责人张亭海钻进永升新城农贸市场的背街小巷,这里有不少餐饮店。

“虽然都是餐饮类,且相邻,但每一家适当跨店经营的方案都略有不同。”张亭海说,以一家羊肉馆为例,考虑其堂食需求大,施划的黄线分为两个区域,一块是有时间限制的堂食区域,只能限时摆放餐桌椅,早餐时间从6点至9点,午餐时间11点到14点,晚餐时间17点到20点。另一块则没有时间限制,用于摆放炉灶、餐车等操作台。而其隔壁,是一家卤味店,客人基本打包,只需店门口一块区域摆放餐车。

“即使堂食需求大,我们也进行了细致划分。”湖里社区分管卫生的副主任周鹏辉介绍说,比如在凤湖街,大排档允许适当跨店经营的时间只限晚上18点到23点,且只能摆放餐桌椅。“这些大排档只有晚上才开门营业,白天时间就餐需求不多,也不允许占道摆放其他经营物品。”周鹏辉说,如此一来,既充分满足店家适当跨店经营的实际需求,又把占道对市容的影响降到最低。

“根据道路等级、用地红线归属以及门前通行等情况,相关部门一起做了大量调研、走访,对全市沿街店面跨店经营分类施策。”市城管办相关负责人刘翔鹤解释称,禁设区,禁止跨店经营,比如车流人流密集的城市主干道或者位置狭小不具备划线条件的区域;限设区,分时段或区域允许线内跨店经营,比如一些社区里的早餐店,可以在早晨用餐高峰时,将桌子摆出店外在划线区内经营,不过,具体标准也要根据片区店面经营者需求,由街(镇)统一标准后,明确限设区允许适当跨店经营的时段;而常设区,日常允许线内跨店经营,比如官任社区的咖啡一条街、溪岸路的花鸟市场,“花儿摆在店外晒晒太阳,过路市民也闻闻花香。”刘翔鹤说。

一条有尺度的“文明线”

食杂店老板娘可能怎么都想不到,有个镜头,正盯着她的“不文明”。

此前,通过远程监控视频,思明城管视频监控组人员发现,潘宅路36号周边,存在“门前三包”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食杂店售卖的干货,成堆码在店门口,几乎堵住人行道。视频监控组人员立即通知属地所在的莲前中队前去查看。

接到通知后,莲前中队快速到场,由于已经不是“初犯”,执法人员查明情况后,对该店开具整改通知书。

“在做好‘门前三包’的基础上,适当跨店经营。让守法经营者,感受到城市管理的温度。”市执法局城管协调处处长徐文德坦言,要想守住温度、把好精度,前提一定是有尺度。

为更智慧地管理“文明线”,城管执法部门将适当跨店经营,纳入城管指挥平台调度、城市综合管理考评监管。目前,厦门市已实现8.8万个“门前三包”责任主体基础信息数据全覆盖。

此外,为确保这样的尺度常态化落实下去,还有妙招——在湖里街道,首先,符合条件的店家提出需求,按自身日常经营所需,摆好适当跨店的物品;之后,管理人员拍照,并制作专门的适当跨店经营公示卡,挂在店门外。

“该怎么规范摆放,每一家都有照片参照,店家只需要按此做好,我们日常巡查也更加有据可依、精准高效,真正将规范管理落到细节上。”湖里区城管局湖里中队市容组长曾阳介绍道,店家如若不按经营范围、经营时段违规跨店经营,经2次责令整改仍未改正的,中队就会及时组织人员集中力量进行取缔,从严、从重处罚。

一条有态度的“文明线”

感受到城市管理的温度,商家也自治自管、拿出自己的“态度”。

与咖啡一条街的店面比起来,官任社区酒吧街的店面较小、空间不足。去年6月14日,官任社区酒吧街全体商家,向街道、城管部门递交了适当跨店经营的申请。多次调研走访后,城管部门认为酒吧街符合市容环境相关规定,允许试行适当跨店经营模式。

很快,递交申请5天后,按照距盲道内侧60厘米的标准,思明区城管局、筼筜街道就在酒吧街人行道上,划出一条长216米的黄色“文明线”,并与商家签订适当跨店经营责任书,制作“跨店经营公示卡”摆在店中,明晰权责。

“理解是相互的,商家们也很快行动起来。”官任社区综执副主任黄典说,划线后,酒吧一条街的老板们开了个“碰头会”,自发拟定出《官任酒吧街商家跨店经营(外摆)管理公约》,“外摆时间段内,商家可根据各自营业时间设置外摆,但需在每日营业结束后,将外摆物件收入店内”“超过休息时间,请客人移步室内”“不可设置电视、投影、音响类物品。特别在球赛等赛事活动期间”“不可进行摇骰子、划拳等容易产生噪音项目,并时刻注意控制客人音量”……商家们一起讨论,想出自己“适当跨店经营”可能会对周边居民产生的影响,一条条列出并做好避免发生这些不文明行为的约定。

一名城管队员说,以前没划线时,商家有时忙着经营、把桌椅摆到店外,看到城管来了,立即上演“躲猫猫”。现在,商家不仅经常向城管请教市容市貌管理经验,还自己组建起“巡逻”群,负责监督夜间噪声等不文明行为,维护经营环境,共建共治文明街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