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艺述史
艺述史官方原创
真正有归属感的地方,才能称之为“家”
(资料图)
01
2019年,东北角上的小城“鹤岗”,因为房价,瞬间走红。
鹤岗坐落于“公鸡”的鸡头上,比哈尔滨还要再往北上400公里。
这里曾被描述为资源萧条、枯竭无望的城市,如今却因“白菜价”房子让一些外地的年轻人逆袭而来。
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入这里,驻足、看房、扎根、谋生。
可有人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鹤岗,硬挤的话早晚要后悔”。
距离鹤岗“爆火”已经过去4年了,有人选择了留下来继续生活,而有些人早已再次逃离。
还有些人,依然在抱着买房的执念兜兜转转......
这些年里,他们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现在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02
带着憧憬涌入“鹤岗”!郑前来自广东,两年前花4万在鹤岗买了套房,并在这里成立了自己的中介公司。
他通过视频的方式带外地的网友看房,装修的窗明几净的房子总有一个撼动人心的理由:
“房价非常低,四五万就能买一套”。
初见郑前时,他的面前摆着4个手机,里面有6个微信号,几乎全部加满了人。
他的工作就是围绕着这4部手机、一些房子和一座城市展开的。
郑前在网上发布了很多“鹤岗生活”的视频,很多人都被他吸引过来,目的也出奇的一致:
“买房、或准备买房”。
大家有个共同的疑问:“在鹤岗真的能几万块钱买一套房吗”?
据郑前所说,处在市中心的房子会贵一点,有些精装修的商品房,单价达到了三四千。
但网上流传的“白菜价”房子也确实有。
巨大的房价悬殊,其实跟鹤岗的变迁脱不开关系。
鹤岗是一座因煤矿资源兴旺的城市,可如今资源已经逐步枯竭了,周边留下了很多矿工居住过的“棚户房”。
2008年,棚户房被拆,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改建后的棚改房,当地人又称它为“回迁房”。
但是由于资源枯竭的问题,很多人还是选择了离开鹤岗,因此这里就成了“楼比人多”的城市。
而这些回迁房,近几年却成了外地人的首选。
他们为了逃离大城市买房的压力,操着不同的方言、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一起涌入了这座小城。
03
为了有个家,我只能认他乡为故乡
33岁的李海,2019年来到鹤岗,他买了套77平的房子,花了5.8万。
房本交到李海手上的那一刻,“全款5万买房”的词条就被推向了“热搜”。
后来他将买房的整个经过,发在了“流浪吧”里。
贴吧里大部分都是像他一样漂泊在外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努力的寻找一份“归属感”。
就像“佛系青年鼻祖”陶渊明一样,说不干就不干,说种田就种田。
在这里,每个人都想成为陶渊明,李海也不例外。
买房之前,李海曾流浪过很多地方,他是浙江舟山人,年幼时父母就离异了,基本没管过他。
成年后,他做过服务员、工人和保安,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挣到钱。
后来他考了海员证,跟着货船出海,每去一次就是半年,月薪9000多。
陆地上流浪、海上漂泊,“家”对他来说就是个模糊的概念。
直到31岁那年,他突然想给自己“买个家”,但舟山每平2万的房价又让他打起了退堂鼓。
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离开舟山另寻他乡。
李海在网上搜索了很多房价低的城市,他去过甘肃玉门,那边的房子便宜的吓人,但几乎是空城,买菜都要去很远的地方。
云南边境的房子也很便宜,但他们是以宗族为单位住在一起的,包容性非常低。
就在李海一筹莫展之时,“鹤岗”走进了他的眼帘。
2019年5月,他刚下船就马不停蹄的奔往了鹤岗。
住宾馆、找中介、看房子、谈价格......他将每一个环节都记录下来发到了“流浪吧”里。
终于在第8天的时候,李海签下了合同,房子在老城区的中心处,77平5.8万,周围有商店、学校、医院,一应俱全。
他换了新被褥,买了几盆绿植,就这么在鹤岗安家了。
听说李海还特意回了趟舟山,把户口迁到了鹤岗,他说归属感在哪里户口就应该在哪里。
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发布的“买房记”视频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刺痛了一批批身处大城市为房子打拼的年轻人的心。
中国人向来崇尚安居乐业,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稳定居所,但也有人说买房子不如租房子,租一辈子也比买房便宜。
可真租了房子后,又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在受人限制,这里终究不是自己的家。
于是,大家终归买了房子。
越是挣扎在低层的人,越是背井离乡的人,越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在上面尽情的扎根、生长、发芽。
04
有人离开,有人进来
32岁的迪亚来到鹤岗之前,一直生活在灯红酒绿的上海,靠做音乐培训维持生计。
结婚后,他跟妻子租了个40平米的小公寓,上海的房价出了名的贵,每月房租需要5400元,占据了一大半的收入。
2020年疫情来袭,培训班被迫停业,失去经济来源的迪亚,被房租和生活逼的节节败退。
后来他听说鹤岗的房子很便宜,便带着妻子“逃离”了上海,花4.5万买了套50平米的二手房。
入住的第一天,迪亚想去宾馆迁就一晚,妻子不同意:
“我们都有家了,还出去住干什么”?
那晚他们把大衣垫在身下,也没有盖东西,就这么睡了一晚。
当时供暖已经接近尾声,初春的寒气从地板渗进皮肤里,迪亚和妻子还是觉得很幸福。
他说:“这座城市不是我的退路,而是我的伊甸园”。
慢慢地,他们开始添置家具,碗、筷子、牙刷、被子.......举目之间,尽是属于自己的天地。
“不管买什么,都是给自己买的,而不是为房东添砖加瓦”。
其实,鹤岗根本算不上极佳的居住之地。
这里全年平均气温不到5℃,冬天最冷的时候能达到零下30多度。
街边的建筑和商铺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也没有年轻人喜欢的大型酒吧和精品咖啡,晚上9点一过,鹤岗就陷入了寂静之中。
单调、乏味,就是这座城的风味。
几年后,陆续出现了很多第一批定居鹤岗的人离开的消息,但新一批年轻人移居鹤岗的故事也在重复上演。
有人追求安稳,有人拼搏功名,有人喜欢大城市的霓虹闹事,有人喜欢鹤岗小城的单调温馨。
火车站里人来人往,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鹤岗很难喝到纯正的咖啡,也玩不到花样的刺激,更匮乏的是工作的机会。
郑前说:“3年之间,我接待了300多位买房者,如今留在鹤岗的却不足30位”。
05
月薪1800,我后悔了
29岁的陈琼深有感触,在鹤岗生活了大半年后,她就逃回了“压力山大”的北京。
原因很简单:在鹤岗,她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陈琼曾是北京一家珠宝店的销售员,2019年在“全款5万买房”的诱惑下,他和男友脑子一热来到了鹤岗。
从买房到装修一共花了10万,90平米的屋檐下全是温馨和久违的安宁。
他们本以为会在这里结婚、生子,过着浪漫且简单的生活,可现实还是让他们后悔了。
陈琼找了一家服装店做导购,工资每月1800,提成、奖金全凭老板的心情,保险还是她多次提出才给交上的。
与北京天差地别的报酬、与老板背道而驰的念头,都让她心灰意冷。
在跟老板吵完最后一架时,她摔门而去,收拾好了所有行李前往了北京。
陈琼说:“在大城市感受压力,要比在小城市无所事事更有价值”。
后来那套房子她挂到了中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来咨询的人越来越少了。
郑前也有相同的感受,回想卖房的4年,鹤岗房源的出售速度已经大不如前了。
以前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卖6套房,一个月下来能卖二三十套,这些人都有着相同的意图:
“买个房子就相当于多了份保障,无论在哪,多少钱买的,至少都是个家”。
当然,还有很多人想在鹤岗炒房,但他们失策了,鹤岗的买房潮退去后,房价依然没有太大浮动。
位置比较好的商品房还是几千元的单价,而老城区的房子,现在2万一套也很难出手了。
所以来鹤岗买房和来鹤岗工作完全是两件事,你必须要做好规划,如果完全凭一股热血来买房,最后可能还是要离开。
不过已经在鹤岗定居4年的郑前和李海暂时还没离开的想法。
他们很中意鹤岗的生活,不用为高房价和贷款而发愁,可以活得更自由。
一对93年的夫妻是新一批迁徙到鹤岗的人,他们在市区开了一间精品咖啡馆。
小王说:
“我们刚来的时候,鹤岗是很难买到纯正咖啡的,我也很纠结开一家咖啡馆能不能盈利,但我丈夫说他相信鹤岗会越来越好”。
06
除去滤镜后,鹤岗很普通
咖啡馆在时代广场附近,那里是市区最繁华的商圈。
冬天下午,太阳斜长的余晖照进店里,这个上下两层、150多平的小店格外温暖和耀眼。
这座小城喜欢喝咖啡的人很少,来小王店里的都混成了熟人,他们一般都聚集在楼下,方便跟小王两口子唠唠家常。
咖啡成了这群年轻人辨识同类的标签。
大城市的咖啡馆一般都白天营业,专门靠咖啡因给上班族提神。
而小王的咖啡馆到了晚上11点才关门,只为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去处。
小王没什么爱好,唯独对咖啡文化喜欢的不得了,她喜欢喝咖啡,更喜欢做一杯咖啡时的满足感,她想把这份快乐带给自己所热爱的鹤岗。
因为这座小城有她最喜欢的铁锅炖和小馆子,鹤岗满足了她的味蕾,她便用咖啡来“满足”鹤岗。
其实这些年随着人口的流动,鹤岗的确有了新的突破。
除了因房价低登上热搜外,还有一次是因为#鹤岗小伙卖小串年入百万#。
主角学枫对自己登上热搜倒显得异常平静,他说他不愿借热度搞宣传:
“烤串是我们鹤岗最传统的美食,不搞那些没用的”。
每当提起鹤岗,大家总会想到“躺平”、“低房价”。
但对他们来说,鹤岗是家,那里有他们的朋友,有美味的小串,有充满爱意的咖啡馆。
它作为一个曾经兴盛如今“枯竭”的城市,意外被流量选中,引起了太多的意外和关注。
但是除去种种滤镜,这里不过是他们最熟悉的家乡而已。
至于它适不适合居住、到底该不该留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和选择。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鹤岗,真正有归属感的地方,才能称之为“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