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打造一批完整社区样板。
居住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近年来,各地统筹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工作,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样板,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
(相关资料图)
找准社区短板 完善服务设施
为实现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湖南省长沙市优先保障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以居民步行10~15分钟到达幼儿园、老年服务站等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原则,配齐幼儿园、托儿所、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聚焦“一老一小”需求,提升养老托幼设施覆盖面,创新居家养老模式,鼓励“医养结合”。每年新增一批具有游憩功能的社区游园、小微绿地或“口袋公园”,因地制宜配备休憩、文化、康体等设施。鼓励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无接触式消费体验,鼓励住宅小区布局建设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驿站、智慧书店、智慧健身房等新型消费商业网点,推进新型消费业态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
辽宁省丹东市以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为基本单元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为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丹东市要求在社区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理发店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新建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集中布局、综合配建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既有社区可结合实际确定设施建设标准和形式,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补齐短板。统筹若干个完整社区构建活力街区,配建中小学、养老院、社区医院等设施,与15分钟生活圈相衔接,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
打造宜居环境 健全治理机制
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的体验和质量,各地采取多项举措,美化生活空间。
北京市结合责任规划师制度,组织开展社区居民议事、儿童参与式设计、社区微空间改造、社区存量资源盘活利用等多类型打造宜居生活环境的行动,为居民提供各类活动空间,丰富居民的生活。
长沙市提出在老旧小区、既有小区改造中优先实施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雨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打通断头路、瓶颈路,贯通社区道路与城市路网的联系,确保居民步行10~15分钟可享各类公共服务;通过新建、改造等方式,增加社区停车位、停车场等设施,并建设非机动车停放棚(架),鼓励建设新能源充电桩和智能充电站;推进楼道内适老化设施建设,增设爱心椅、爱心通道等设施,为老年居民“减负”。
福建省厦门市“一社区一方案”制定改造方案,全面开展社区范围内闲置或低效用地、小微空间、临时建筑腾退用地、公共房屋及公房、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公共配套建设情况、片区历史人文要素、居民需求和意愿等基本信息普查工作,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形成具体改造项目清单。
同时,厦门市深化近邻党建,发挥社区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动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健全社区管理机制,鼓励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强化对物业服务工作的考核、监管,将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范畴。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鼓励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与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社区管理相关平台相衔接,建立社区、小区相关数据共享机制,提升信息化水平,增强社区管理能力,更好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借助数字技术 提供智能服务
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河北省邯郸市引进智慧管理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开启智慧监控、智慧消防、智慧医疗、智慧门禁、智慧停车等便民服务项目。其中,智慧门禁包括人脸识别、体温检测、健康码功能,经过前期居民信息汇总上传,只要有人走进社区扫脸,非小区居民身份、体温不正常、不显示绿色健康码,任一项不符合条件,门禁均不予开启;智慧监控包括消防通道、高空抛物、人脸抓拍监控,通过现场监控与平台连接,实现了小区全方位安全保障。
去年年底,江苏省南京市上线完整社区智慧平台——“街坊”小程序。“街坊”虽小却“五脏俱全”,目前已涵盖本地生活、便民服务、社区服务、咨询投诉、信息发布、社群互动等多个模块。通过“街坊”小程序,市民不仅能在平台上在线选购商品、参与活动,也能使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报事报修、商户评选、开店直通车等功能板块,享受一站式生活解决方案。
丹东市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推进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与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智能家庭终端互联互通和融合应用,提供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整合家政保洁、养老托育等社区到家服务,链接社区周边生活性服务业资源,建设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务圈。推进社区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