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辽宁省“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划提出,生活垃圾分拣处理中心应引入专业化的分拣设备、预处理设施,通过人工、机械和智能机器人等方式,对可回收物进行分类、打包,实现精细化分拣和全品类回收。
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已经渗入生活垃圾分类全流程,各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践也表明,以智能科技为支撑的生活垃圾分类,能够促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全过程监管,并且极大提高垃圾分类工作效率。
智能化回收 简化投放流程
(资料图)
自动破袋、自动识别、自动换桶……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的一小区内,垃圾房外不需人员值守,垃圾房内是全程智能自动化的设施。只见居民陈女士拎着厨余垃圾走过来,在垃圾房前通过人脸识别后,柜门自动开启,她将垃圾投入对应垃圾桶,随后投放点柜门自动关闭。
据了解,该小区将原有的垃圾房升级改造成为“无人值守智能一体化垃圾房”,并基于精准的分类投放评价,将小区垃圾投放的开放时间延长,使居民投放垃圾更加方便。整个智能垃圾房具备自动破袋、自动识别、自动分拣、自动换桶、自动传送、自动归集分类较差的垃圾等一系列智慧功能,有效解决不破袋、垃圾包堆积等问题。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推出“数字门牌·一码到家”民生服务嵌入式二维码门牌信息系统,探索可回收物按7项细分类的线上线下回收模式,创新上线“资源回收”服务板块,将便捷服务送到家门口。小区居民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扫描数字门牌的二维码就实现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的预约上门收取服务,既快捷又方便。
信息化监管 增强收运效率
在智慧城市日益盛行的当下,垃圾分类的智能监管也在逐步纳入整个城市的智慧网络,成为城市大脑的一部分。全链路数据溯源技术的运用,例如识别垃圾桶身份信息、智能分析垃圾分类质量、远程监控垃圾运输情况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把管理过程化繁为简,把相应的处理环节进行合并与压缩,减少处理时间,提高了垃圾分类处理效率。
为强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依托“智慧城市”平台,在每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安装多个视频监控,定制开发了垃圾分类手机APP及垃圾分类管理系统,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探索长汀县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模式。长汀县将垃圾分类管理系统及垃圾分类APP融入“智慧城管”系统,建成采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考核等为一体的垃圾分类“一张网”,实现“一图看全城、一屏管全城”。
上海市奉贤区在平安智慧城市的帮助下打造了奉贤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智慧监管平台,将垃圾分类的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纳入监管的范畴,包括全程物流管理、智慧监督管理、业务报表管理、公众互动管理、智能现场检查等功能,同时深入对接上海市奉贤区的一网统管,通过一张屏就能掌握全区设施设备全景、各类垃圾收运物流去向,实现了异常问题追踪、垃圾量数据及趋势分析等功能。相较于传统严管严查的治理方案,智慧监管理念的应用能够在收运环节对垃圾进行拍照、对转运车辆进行称重、定位,实现了垃圾分类的溯源和监管,进一步提升了垃圾分类的成效。
精细化处理 提高利用水平
要使垃圾最终实现做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垃圾分类处理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走进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的混合垃圾中转站,红黄相间涂装的设备全力运转,一条条传送带之间,有4个类似“驾驶舱”一样的透明方盒子,盒子里装的就是智能分拣机器人。垃圾到达这个中转站后不会直接被运去填埋或焚烧,而是让智能机器人将其中的可回收物分拣出来,并对其中的高值可回收物和低值可回收物进行精准分类,剩余大约30%不可回收的垃圾才会被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这个机器人针对不同类别的垃圾配备吸取和抓取两种分选方式,是对前端机械物理筛分方式的一个智能化补充,能够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可以保持每分钟85~95次的分拣效率,是人工分拣效率的2~3倍。
在浙江省绍兴市,新建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可通过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置方式,将生活垃圾转变成电能——2250吨的生活垃圾可转化成80万度居民用电。通过信息化管控、密封化操作,现场也不会有异味产生。有了这些先进的垃圾处理方式,绍兴可实现全市域内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减少垃圾带来的环境污染。
以“智”识人、以“慧”统运、以“数”促管,是垃圾分类从“人治”转向“数治”的现代化特征,也是探索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路径。目前,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还是整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的辅助环节,其应用和推广还有一定的场景限制和成本困境,但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垃圾分类一定会更加精准、精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