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具有超过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约束性强,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如果走大量排放污染物、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低水平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显然行不通。”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后,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相继开启。谈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理念,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如是说。


(资料图片)

这十年,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黄润秋介绍称,十年里,我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累计下降5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全国地表水I到III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达到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这些变化为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好生态环境?黄润秋指出,近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总量实现年均增长6.5%的同时,污染物排放在持续大幅度降低。在污染物减排方面,这十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减排分别超过84%、58%,北京二氧化硫的浓度以个位数的微克来计。PM2.5连续九年下降,累计降低57%,重污染天气比例只占1%左右。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根据最新调查结果超过了90%。

“所有这些情况表明,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黄润秋说。而从环境影响评价领域来看,去年一年,生态环境部本级审批180个重大项目,涉及投资1.9万亿。指导地方审批12.3万个项目,涉及投资23.3万亿,为稳经济、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新的一年,生态环境工作如何开展?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强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评要素保障。同时,还要守住“三条底线”:一条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总要求;二是依法依规,对一些重大的、性质比较恶劣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三是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的底线。

同时,还要把好“四道关口”:一是环评审批准入关,包括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包括前期的“三线一单”区域准入。二是排污许可关。第三道关、第四道关是加强监督执法关和督察问责,为生态环保兜底。

此外,还将重点关注“五类项目”,如涉“两高”项目、生态敏感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排放比较高的产业项目,涉圈水圈地的公园类项目,以及人民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项目,都要严格审批、严格把关。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安排,黄润秋透露,生态环境部将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是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环境质量从源头上的根本改善。

二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好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统筹好城镇与农村,统筹好陆域与海洋,统筹好新污染物与传统污染物。

三是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监管力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努力提升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实习生  李逸帆

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王蜀周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