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消息,“如果您的房贷利率是5.5%至6.3%,通过‘转贷’可低至3.2%。”近日,家住浙江杭州的周女士收到“贷款中介”电话,几番沟通下来,较大的利差让她很是心动,一边跃跃欲试,一边又担心风险。
上海证券报记者调研获悉,伴随多地首套房贷利率迈入“3时代”,新增房贷与存量房贷利差拉大,针对存量房贷利率较高的购房者“想降息”心理,一些贷款中介做起了“转贷”的灰色生意,通过低成本消费贷、经营贷置换房贷的操作来实现。
“转贷”套路解析
(资料图片)
“抓紧银行降息的机会,做个‘转贷’省十几万元利息!不香吗?”
最近,一些贷款中介在社交平台上贴出“转贷”广告,宣称可以通过低利率经营贷、消费贷置换高利率房贷的方式,帮存量房贷利率较高的购房者省下贷款总利息。
利差之下,“转贷降息”灰色生意涌动。记者发现,贷款中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海报,列出了买房按揭贷款与转贷后的利差。以贷款金额100万元、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为例,当贷款期限20年房贷利率为6.13%时,月供为7239.51元,总利息为73.7万元。“利率确实降低了,总利息也减少了!”该则海报称,如果转贷为20年期限利率为4.5%的经营贷后,月供减少至6326.49元,总利息只有51.8万元,转贷后总利息节省21.9万元。
如何实现“转贷降息”?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了上海一家中介机构。其介绍了操作套路:首先,购房人名下要拥有一家公司,从而获得贷款资格,同时找一笔“过桥”资金还清存量房贷;接下来,购房人用房子做抵押申请经营贷,等经营贷放款后,再还清“过桥”资金。
“购房人名下的公司,注册须满一年;经营贷放款后,要转到购房人可信人员银行卡上。”一位刚刚帮客户“转贷成功”的贷款中介人士称,用于还房贷的资金可以找亲戚朋友周转,也可以找专门机构“过桥”,日利率约万分之七。
暗藏多重风险
“转贷降息”灰色生意背后,隐藏着违约违法、高额收费陷阱、资金链断裂等风险。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尝试“转贷”的购房者发现成本较高,放弃操作。“一开始被息差和宣传语吸引,后来发现过程非常复杂,每个步骤都需要不少费用。”周女士表示。
一位贷款中介介绍称:“我们普遍按照贷款金额按点收中介费,300万元以内不低于1.5%,即4.5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上中介费按1%收取,即5万元。此外,转到手一家空壳公司需要7000元左右,后续维护可能还要交一些手续费。”
北京法学会不动产法研究会理事王玉臣提醒,一旦被查出,购房者若无法及时偿还银行贷款,将面临被抵押的房产被拍卖的风险;而帮其操作的贷款中介也会面临被处罚风险,严重者可能会涉及刑事犯罪。
“就算‘转贷’操作结束,一经发现会影响征信,所以办理时须考虑清楚。”上述刚帮客户“转贷成功”的贷款中介人士直言,如果在转贷后,银行发现经营贷款资金未按照合同约定使用,借款人或将提前全额偿还贷款。
针对此类灰色生意,银保监会消保局曾提示消费者认清违规转贷背后隐藏的风险:中介违规操作给消费者带来违约违法隐患;中介垫付“过桥资金”,息费隐藏诸多猫腻;“以贷还贷”“转贷”操作有资金链断裂风险;“转贷”操作有信息安全权被侵害风险。
监管部门保持严监管
对于“违规转贷”情形,监管部门多次警示,并保持严监管。
今年2月,央行、银保监会召开部分商业银行座谈会提到,针对部分借款人违规使用经营贷、消费贷提前还款的情况,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做好贷前贷后管理,加强风险警示;监管部门将加大检查处罚力度,及时查处违规中介并披露典型案例。
2月21日,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表示,最近在日常风险排查监测中发现,一些不法中介机构或个人趁机冒充银行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以帮助“提前还贷”“转贷降息”为名,诱导金融消费者盲目提前还贷,甚至违规办理转贷业务,可能导致金融消费者权益受损。
监管“重拳”之下,已有银行收到罚单。建设银行近期收到一张金额近2亿元的罚单,共涉及38项违规内容:因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贷款审查严重不尽职、违规办理虚假按揭贷款、信用卡资金违规流入证券公司、个人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总行、分支行共计被罚19891.5626万元。
此外,民生银行因“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于房地产领域”等违法违规行为被罚8970万元;中国银行因“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于房地产领域、向银行员工和公务员发放个人经营性贷款”等违法违规行为被罚3280万元;渣打银行因“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等39项违法违规事实,被罚4965万元。
来源:上海证券报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