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余蕊均 每经编辑:杨欢
一份“户口迁移实施细则”,把宁波推上了热搜。根据新政,在宁波市区购买“70年产权房即可落户”,租赁落户的社保缴纳年限也从2年缩短至1年。
在“落选”特大城市之后,宁波即推出落户新政,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多位专家在受访时表示,宁波此举既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之意,也有对激发房地产市场活力的考量。
【资料图】
“宁波憋着一口气。”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从过去和杭州“不相上下”到如今差距拉远,宁波迫切需要解决经济和人口的双重问题,重塑优势地位。
眼下,机会已摆到面前。根据《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后称《空间协同规划》),到2035年,宁波将与苏州一起,成为上海的“左膀右臂”,无锡、常州、南通则处在第三梯队。
抱紧上海,宁波能否复刻下一个“苏州奇迹”?如曾刚所言,人口集聚是城市发展的结果,关键是有没有投资、就业、创业的机会。是时候打“翻身仗”了。
01
宁波的焦虑要从“落选”特大城市说起。
根据官方首次公布的“百座大城市”名单,24座万亿城市中,宁波和苏州、合肥、无锡、福州的城区人口均不足500万,止步于“Ⅰ型大城市”。一位区域专家在受访时表示,“(榜单)对那些本来觉得自己还可以的城市,冲击蛮大的。”
数据显示,2020年,宁波常住人口达到940.43万,但城区人口仅有360.88万。同为制造业重镇,苏州的情况也有类似,同期常住人口超过1274万,市区人口不足400万。
对此,一种解释是苏州、宁波的县域太强,毕竟二者分别下辖的县级市昆山、慈溪也上榜了“百大”,是官方认证的Ⅱ型大城市。不久前公布的《空间协同规划》也提到,“苏州、宁波的市区、县城对人口吸引能力基本相当”。
不过,为什么珠三角以“镇域经济”著称的东莞,又被认定为“特大城市”呢?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表示,城市是“连续的”,如果中间距离较远,就不是“一个城市”,比如昆山、常熟、张家港的人口,就不会被统计到苏州市区的人口数据中去。
“东莞是一个组团,市区和镇离得很近,基本上都‘连’起来了,所以就被当成‘一个城市’来统计。”他向城叔解释说,城市常住人口均由统计而来,统计标准在于“城市是否连续”。
“我们从来不认为苏州和宁波管辖的都是‘一个城市’。”肖金成强调,城市不是行政区,“不是管多大,城市规模就有多大”。相较于曾经按照行政区开展的人口规模统计,现在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回归”。
按照这种说法,宁波和苏州还有机会晋级特大城市吗?
在肖金成看来,这要看市区的集聚区,有多少人口会在市区居住、工作。“宁波还是有希望的。不是说把慈溪、余姚的人横向转移过来,而是说市区对外来人口具有吸引力。”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耀则认为,对于“有市没心”“有城没核”的城市,可以在城市规划上重视中心城区的发展,类似于“强省会”一般打造“强中心”,在现有建成区面积上提高人口和产业集聚度。
在他看来,上海是一个可以对标学习的对象,“6000多平方公里集聚2000多万人口”,所以对宁波市区来说,城市更新是可行的路径,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向空间要效益。
02
如果说此次“落选”特大城市,是宁波的意料之外,那么与省会之间不断拉开的人口差距,一直是宁波无法回避的难题。
数据显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宁波常住人口为760.57万人,较2000年增加了164.31万人,增长27.56%,年均增长率为2.46%。彼时,其人口增幅为浙江全省第一,且外来常住人口占比达到30.09%。
到了2020年,宁波常住人口为940.43万人,比10年前增加179.86万人,增长23.65%,年平均增长率为2.15%。同期杭州增加了323.56万人,增长37.19%,年平均增长率为3.21%。
2021年,杭州、宁波常住人口达到1220.4万人、954.4万人,分别增长26.8万人、13.97万人。而这一年,杭州的自然增长率为2.9‰,宁波则近30年来首次落入负增长区间,自然增长率为-0.86‰。
值得注意的是,“七普”数据进一步显示出宁波的人才结构隐忧。2020年,其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量为167.75,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7.84%,而杭州这一人口比例为29.32%,两地相差超11个百分点。
存在差距的,不仅仅在人。
近年来,宁波这座带着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头衔的港口城市,面临不小发展压力,尤其是在其他长三角城市、中西部省会等强势崛起的背景下,一度呈现出“慢进也是退”的状态。
公开报道显示,2018年2月,时任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在“新春第一会”上用一串数据自揭家短——
2017年宁波GDP为9842.1亿元,排在全国所有城市的第15位,排在前面的是无锡10500亿元、长沙10200亿元,在后面的是佛山9550亿元,跟宁波只差300亿元;
10年前南京落后宁波84亿元,2017年已高出宁波1858亿元;武汉落后宁波210亿元,2017年已高出宁波3564亿元;长沙落后宁波1091亿元,2017年已高出宁波343亿元。
2018年年底,宁波以10745.5亿元的成绩,跻身“万亿俱乐部”,比省会杭州晚了3年。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受访时表示,从过去和杭州“不相上下”到如今差距拉远,宁波迫切需要解决经济和人口的双重问题,重塑优势地位。
03
如今,机会摆在宁波面前。
刚公布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中,将宁波市区与苏州市区、上海的临港新片区一起,定位为“综合性全球城市”。
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范围示意图 图片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根据《空间协同规划》,宁波未来要发挥好“作为上海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区”的三大职能,提升航运贸易、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补齐科技创新与文化交流短板。
事实上,尽管历史上两座城市颇有渊源,如“300多万上海人祖籍宁波”“上海方言70%为苏湖语系,15%为宁波语系”等民间说法广为流传,但受限于交通条件,沪甬过去联系算不上太紧密。
直到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才将两地的时空距离压缩至2个多小时,不用再绕行杭州。多位受访专家均提到,若交通问题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空间上没有了障碍”,有利于大都市的扩散效应往外延伸。
新的跨海通道已经提上日程。
今年7月,交通运输部公开表示,沪甬、沪舟甬两大跨海通道已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根据规划,沪甬通道将进一步缩短宁波到上海的时空距离,沪舟甬通道则将联通两大港口,让杭州湾从“C型”转变为“O型”。
在陈耀看来,长三角城市发展,与上海之间的距离“高度正相关”,宁波“比肩苏州是有条件的”,要像苏州那样“自身强起来”。
《空间协同规划》显示,苏州、宁波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综合性全球城市,“未来以全球知名创新城市为目标”。
为此,在国家新一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将争取更多资源,加速前沿科学创新源在上海、苏州、宁波的集聚。
这意味着,随着更多优质资源注入,宁波有望拉高发展“上限”——推动制造业迈向高端,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持续加强基础科研能力,关乎这座万亿城市究竟能有多大“后劲”。
曾刚还提到,上海“1+8”大都市圈不仅包含5.6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还有4.7平方公里的海域,这无疑是宁波的机会,“联手舟山开发海域”。
今年3月,宁波发文正式冲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4月举行的宁波市两会上,又更新了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换言之,常住人口规模也要达到1000万。
在曾刚看来,开发海洋、抱紧上海,是宁波“打翻身仗”最主要的两个抓手,“发展好了,人自然就去了。”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