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就算勤诚达通过与绿城管理、前海润禾基金达成三方合作,从而缓解自身存在的开发交付压力,但“监管资金帐户已没钱”的正大城四期乐园项目,是连绿管及资方润禾都不愿接的烫手山芋。
近期,一则深圳光明勤诚达正大城四期乐园项目业主诉求书被曝出。其中指出,该项目于2021年7月入市,按合同约定将于2023年12月31日精装交付。但自2023年开始,项目基本无人动工。
观点新媒体了解到,勤诚达正大城位于深圳西北部的光明区,项目总建面达87万平米,拟打造汇集住宅、商务公寓、写字楼、商业、学校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规划总户数约5500户,分为4期开发,其中部分配套商业、学校、幼儿园都已建成投入使用。
【资料图】
本次被曝出停工的为项目四期,于2021年7月入市,共推售住宅793套,商业97套,分别位于19、20、21、22、23栋。其中,住宅房源备案均价约5.16万元每平米,总价区间在350万至803万元每套,商业户型备案均价约10.75万元每平米,总价区间在412万至1905万元每套。
正大城四期乐园项目作为一个刚需盘,总价区间低、可选面积灵活均是该盘的优势所在,因此项目首开完成去化近9成。而根据深圳房地产信息平台显示,目前项目仅剩5套住宅在售,整体去化约99.36%。
正大城项目由勤诚达在2016年获取的旧改项目转化而来,在2019年的销售中,单项目销售就达79亿元,一度成为光明区域现象级“网红盘”。现如今,却因资金问题陷入停工烂尾风波。
根据《正大城四期乐园项目业主诉求书》内容,如今距该项目交付时间仅剩下7个月,但项目仍存在大量工作未完成,包括主体、公共区域、水电、消防、室内装修等。
从目前市场所透露出的信息看,正大城四期乐园项目确实是停工了,但勤诚达似乎并不想“承认”。
有接近项目人士向观点新媒体指出,开发商曾答应业主4月达成项目全面复工,但至今却没有任何复工迹象,目前只有零星几个工人,远不足以支撑项目的如期交付。
今年4月28日,勤诚达正大城官方公众号还发布了关于四期乐园项目工程进度的文章,其中显示,四期项目的7栋建筑外立面建设已基本完成,项目进程是卡在室内的精装上。
据观点新媒体观察,该项目的19-21栋批量精装修施工整体完成76%,22栋A、B、C座批量精装修工程施工整体完成45%。正大城四期乐园项目仅外立面展现效果上,已经接近现楼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停工背后的原因,与目前勤诚达资金上的困难以及项目监管资金的管理不当有关。上述《业主诉求书》透露,目前乐园项目已销售99%,收款超过 40 亿元,开发商却表明资金监管账户已无资金可用。
对于该项目建设存在的资金问题,勤诚达在近期的对外口径中也承认该项问题,但该司并不承认项目陷入停工状态,称“每天现场仍有80名工人在施工,主要工作集中在对项目的安装工程收尾及室内外装修、园林打造等工作”。
根据观点新媒体收到接近项目人士提供的勤诚达四期交付相关事项沟通会《会议备忘录》显示,今年4月4日,光明住建局工作人员、勤诚达相关负责人及业主代表召开会议,明确了业主开放日事宜及项目恢复施工的相关节点。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指出,光明住建局已锁定四期乐园项目一二层商业,用于四期专项建设使用。查询深圳房地产信息平台得知,上述项目97套商业房源状态已处于“分局锁定”,无法交易的状态。
“被锁定的97套商业的对应货值最低在3.99亿元,保守估计也有11.23亿元,应该足够支撑4期项目的交付。”上述人士指出。
据观点新媒体此前报道,同样是今年4月,在“勤诚达四期交付相关事项沟通会”后不久,该司便与绿城管理、深圳前海润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前海润禾作为纾困资方,绿城管理作为操盘方,为勤诚达集团持有的项目给予支持。
彼时还有市场消息指出,勤诚达正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压力,包括在未来6个月内,该司需面临9亿元的利息偿付压力,另外还有22.8亿元借款待偿还。因此,勤诚达将位于深圳宝安、龙岗的三个代售项目“转让”给绿城作为代建费用。
现如今,在地产行业还未真正出现触底回暖之时,陷入困境的房企仅仅寄希望于通过销售回暖缓解流动性危机是不大现实的,而通过引入资方,寻求代建模式解决困境资产,仍有希望将停滞的存量项目推向市场变现。
就目前勤诚达已存在的项目停工舆情问题,接近绿城管理人士向观点新媒体指出:“此前与勤诚达的合作实际上为三方合作项目。前海润禾属于合作资方,合作目前正处于一个资金解决的方案阶段,其中还涉及到深圳政府机构和一些银行金融体系,所以情况还比较复杂。”
其中不难看出,由于勤诚达自身存在的问题,三方合作存在着很多操作障碍,仍处于资金解决阶段。而洽谈的项目中或许也存在像此次正大城四期一样预售资金被挪用,导致纾困进展缓慢的情况。
不仅仅是勤诚达,纾困项目自身存在的诸如项目超融、股权抵质押甚至司法查封冻结、预售资金挪用、债权债务复杂等等问题,都可能使项目成为像绿管及前海润禾类似的代建加资方的纾困组合不愿也不敢接的烫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