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佳)记者从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5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经从1981年的7只扩展到目前的9000余只,朱鹮栖息地面积由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约1.6万平方公里,朱鹮分布范围逐步向历史分布区扩展。
朱鹮是古老的物种,被誉为“东方宝石”,曾广泛分布在东亚和西伯利亚地区。20世纪之后,朱鹮野外种群濒临灭绝。1981年5月,专家在秦岭腹地的陕西省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秦岭成为朱鹮的“诺亚方舟”。
经过40多年科学探索与保护实践,陕西创造了“以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模式。全球朱鹮种群数量从1981年的7只扩展到目前的9000余只。
(相关资料图)
随着朱鹮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朱鹮栖息地面积持续扩大,由1981年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约1.6万平方公里,朱鹮分布范围逐步向历史分布区扩展。
据了解,通过多年保护实践,陕西探索形成了“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野化放归扩群、科技攻关支撑、政府社会协同、人鹮和谐共生”的朱鹮保护“陕西方案”。
一是就地保护。通过建立保护管理体系,推动社区共管共建,强化野外种群保护及栖息地恢复等措施,促进野外种群恢复扩散。
二是易地保护。通过救助、人工繁育等措施建立人工种群,探索朱鹮饲养繁育技术,积累疫病防治经验,保护朱鹮遗传资源。
三是野化放归。依托朱鹮优质人工种群,开展野化放归实验,将朱鹮重新引入历史分布区,推动建立可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
四是科技攻关。加强科学研究,建立信息成果共享、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研究机制,引导各地同步提升朱鹮保护救护繁育技术水平。
五是协同发展。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以朱鹮分布区域为重点,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形成人与朱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围绕“陕西方案”,确立了“一中心、三基地”的全省朱鹮保护总体布局,全面加强朱鹮自然保护区和种源基地、救护繁育基地、野化放归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起完整的朱鹮人工繁育保护技术体系,成功繁育朱鹮10余代,形成人工繁育种群5个、野化放归种群6个,人工饲养500余只、野化放归200余只。推动形成了以陕西野生种群为“源种群”,各放飞种群为“卫星种群”的中国朱鹮核心种群。
来源:三秦都市报编辑:王蜀周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