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那么,在接下来的空间站任务中,在轨轮换是否会成为常态呢?
航天员乘组的轮换方式是伴随空间站建造过程而变化的。在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只有天和核心舱单舱飞行。伴随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的发射,空间站进入组装建造阶段,随着在轨的关键技术验证,空间站的三舱组装建造完毕,两个条件都具备了,就可以进行在轨的轮换。
【资料图】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靳健:在轨的这种现场交接是咱们以后的一个常态,而以前咱们航天员是没有这种交接,是因为前期都是组装建造的测试阶段,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现在已经是条件成熟了,所以才改成了现在这种在轨交接的形式。
相比以往,航天员在轨轮换可以实现面对面的工作,无论是生活注意事项的提醒,还是工作的交接都会变得更直接、便捷。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靳健:上一个乘组,在某一个舱的某一个位置放了什么物品,什么工具,什么物资或什么实验设备,这个肯定是航天员最清楚。然后大家在轨比如睡眠、上卫生间,饮食、饮水、就餐这些设施,生活支持设施怎么用,然后实验设备在轨怎么操作,一对一地再进行一次现场的教学演练,效果会好很多。
共轨生活都将完成哪些交接?
两个乘组“太空会师”之后,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那么在这个时间里,他们要完成哪些交接呢?
在两个乘组共轨的时间里,会交接一些舱内常用和重要物品存放信息,消耗品更换、常用工具使用等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注意事项。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靳健:有些产品比如说耗材,几个星期或者一两个月就到期了,比如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空气的这些过滤器或者水的一些过滤器,我们地面的饮水机里也经常有的一些过滤器需要定期更换,这些也是需要老乘组向新乘组交代。另外天上每一天都在做大量的这种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也是不能中断的,也需要人不停地照料。所以说老的乘组也向新的乘组进行交接,某些实验做到了什么程度,后面还需要做什么事儿,比如说定期更换载荷或者调节温度,调节它的相关的一些环境参数、下行数据,这些事都是不能中断的。
此外,在12月2日和3日两个乘组还会分别完成舱内货物的整理,梦天舱内部分设备设置,包括定向摄像机的位置调整和云台摄像机的安装,应急灯的安装,内饰板和部分传感器的恢复等工作。
在神舟十四号乘组撤离阶段,他们还会对撤离前的垃圾和返回地面物资进行整理,对飞船进行状态设置。撤离前一天还会和地面共同确认物资存放状态、对接通道多余物检查等工作。
6名航天员共轨考验再生生保系统
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两个乘组在中国空间站会师之后,空间站内的航天员从3名增加到6名,这对于空间站上的再生环控生保系统带来了一次考验。
再生环控生保系统,就是实现水等消耗性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这个系统可以收集航天员挥发的水分、排放的尿液,还有呼出的二氧化碳,然后把这些收集到的水汽、水和二氧化碳还原成航天员可在轨利用的氧气和水。随着空间站由3名航天员增加到6名,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模式调整。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靳健:包括冷凝水控制和收集,原来是3个人,现在是6个人,我依然要保证它的指标,就是空气温度、湿度在我们这个要求范围之内,也就是人多了,但指标要求还是不能放松的,所以说这些系统的工作模式都会进行相关的调整。但这些所有的这些系统在地面研制阶段,我们就已经进行了3人或6人这种不同工作模式的考虑,也进行了充分的验证,所以我们是很有信心能满足6个人的需求。
据了解,在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再生环控生保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物资补给成本。整个再生生保系统实现了氧气资源100%再生,水资源80%再生。有了完整的再生系统,发射重量大大减小,每年节省上行物资6吨多。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