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11月21日,史上最“豪”世界杯拉开帷幕,包括阿根廷、巴西、法国、英格兰等32支来自不同国家的球队将在卡塔尔角逐大力神杯。
(资料图)
世界杯作为品牌传播的高效催化剂,其商业价值从来不会被低估,企业能够通过赞助,展示品牌形象,从而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
根据全球数据分析和咨询公司Global Data公布的数据,本届世界杯中国企业赞助了13.95亿美元,超过了美国企业11亿美元的赞助费,成为了最大赞助商。
在最高两个级别的赞助商中,中国企业占据了4席,包括万达集团、海信集团、VIVO以及蒙牛。
地产商与世界杯
中国企业对世界杯的赞助始于2010年南非世界杯,彼时总部位于河北保定的英利集团大博眼球。之后这家公司还赞助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成为这两届世界杯中唯一的中国赞助商。
公开资料显示,英利主要业务为光伏和服务业两大板块,集团旗下也有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服务以及房地产经纪的公司。
英利管理层曾对媒体表示,第一次赞助世界杯期间,公司总市值增加了6.12亿美元;世界杯后,连续两年蝉联全球销量第一。
后来这家公司因商业纠纷及财务状况等问题渐渐衰落,退出了世界杯赞助的舞台。而之后,万达以及更多的中国企业则闯了进来。
2016年,万达与国际足联签下了赞助协议,期限15年,相关权益涵盖到2030年共4届世界杯。
据了解,万达体育旗下有盈方体育传媒和万达体育中国公司。其中的盈方体育传媒是全球领先的体育营销和体育媒体制作公司,与世界160家体育组织、25个体育大项、数百家赞助商、媒体集团保持良好合作,特别是在足球运动领域保持绝对优势。
这其中,世界杯必是重头戏。
值得注意的是,盈方被国际足联指定为亚洲地区足球赛事转播独家销售代理。对于中国球迷而言,卡塔尔世界杯的每一个画面,都由盈方提供,收益定然颇丰。
今年3月末,万达体育中国与阿根廷足协曾达成合作协议,成为阿根廷国家队在中国的独家商业合作伙伴。除此之外,其还与葡萄牙足协有合作关系。可以说,梅西和C罗的影响力也将为其创造商业价值。
就万达来说,扩大影响力对旗下电影、海外酒店产业也大有助益。
有观点认为,与一些企业赞助世界杯通常是广告思维相比,万达则更体现体育产业思维,是唯一和国际足联有足球生意的。同时,世界杯也是万达体育的主要赢利点。
“莲花一现”冠军们
同王健林一样,国内有许多地产大佬也都是足球运动的“爱好者”,在足球领域内有诸多投资,且盛大赛事前后会有重要动作。
另外,房地产也是很依赖广告的一个行业,国内几家大型房地产企业2018年前后每年的广告投入都达到十亿元。
在上世纪90年代,大连万达以八连冠的成绩将大连足球推上巅峰,将地产与足球两个品牌在全国范围打响。
强大的效应下,先后有多家房企入主了中超俱乐部。据不完全统计,中超球队背后大部分投资者均为房地产企业,或与房地产相关的企业集团。
具体来看,广州队背后是恒大、广州城为富力、浙江队背后有绿城、河南嵩山龙门是建业、上海申花背后是绿地、沧州雄狮与永昌地产、河北队背后华夏幸福、深圳队有佳兆业、北京国安是中赫集团等。
其中,广州队更名前为广州恒大,最早由省体委接管,1984年被广州白云山集团赞助接管,随后经历太阳神、日之泉、广州医药等多家企业持股管理,2010年被广州恒大集团以1亿元的价格买断全部股权。
2011赛季,广州恒大队创造了44场联赛不败纪录,提前四轮获得中超联赛冠军,为广州足球首次捧起顶级联赛冠军奖杯。
2014赛季,恒大俱乐部增资扩股引入阿里巴巴集团,进入了广州恒大淘宝时代;2019赛季,广州恒大淘宝队勇夺中超冠军,同样成就中超“八冠王”伟业。
其中最高光时刻的2013年和2015年,广州恒大两次勇夺亚冠冠军,创造了中国足球俱乐部的历史。
这段时间里,房地产行业追求规模效应,加杠杆、高周转,迎来了黄金爆发期。地产的暖风吹到了足球,中超联赛各队伍背后的金主愿意砸钱,“归化”之风正兴,投资也有一些效果。
而近几年来,地产行业光景不如从前,销售遇冷,爆雷屡见不鲜,房企业务收缩,裁员不断,资金承压。地主家没有余粮,中国足球似乎也得了“贫血症”。
当前,多支中超俱乐部因投入过高,经营不善及背后资方困难,已经面临长时间发不出薪水的窘境,或难以继续征战联赛。
加上“俱乐部名字中性化”政策落地,企业的品牌传播效应大打折扣,也迫使资本开始逐渐退出。
较为显著是,与上一届世界杯房企还有一些投资动作相比,本届世界杯期间大部分房企变得无暇顾及其他。
据此前报道,2018年世界杯期间,诸多房企除了在营销方式上花式消费世界杯之外,还加大布局体育产业,切入体育产业的方式也由最初的控股足球俱乐部向开发体育小镇转变。
而如今,恒大的广州队、富力的广州城、华夏幸福河北队正挣扎于保级漩涡,曾经热炒一时的自建球场也早已成为“莲花一现”;甚至2020年联赛夺冠后即解散的江苏苏宁,也成为这一场地产+足球众生相的盛大背景板。
成见 | 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