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正是大闸蟹膏满肉肥之际。今天,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评选揭晓:本年度评选出的“蟹王”重达569.8克,“蟹后”重达433.2克。
【资料图】
11月12日,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行政主厨展示2022年“蟹王、蟹后”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摄
今年由于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大闸蟹上市比往年要晚了许些,2022年11月12日,上海海洋大学第十六届蟹文化节暨2022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在上海王宝和大酒店如约而至。
进入决赛圈的河蟹们在舞台上一字排开进行展示。 张周楚 摄
虽受疫情影响,仍有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湖北、江西等8地近100家单位选送的2300余只河蟹角逐大赛。11月12日下午,闯入决赛的河蟹在舞台上一字排开,工作人员将河蟹挨个从水缸中捞出,滤尽水后进行称重,再由评委细致观察、掂量,进行打分。
评委观察、掂量河蟹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摄
最终,来自江西吉水县盘古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的雄蟹摘得“蟹王”称号,重达569.8克;由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选送的雌蟹摘得“蟹后”,重达433.2克。
“蟹王”展示 张周楚 摄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蟹王”和“蟹后”重量较去年的644克和473克而言有所减轻。
对此,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介绍,今年出现了150年一遇的长达50天的高温天气,对水草和水质造成了较大危害,对河蟹第四次蜕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高温造成相当数量河蟹无法完成第四次蜕壳而其生命周期中少蜕一次壳,因而今年特大规格(如母蟹5两、公蟹7两以上)的比例较少,也造成了“蟹王”“蟹后”的体重规格比去年有所减少。“但我们中等规格的蟹比例基本上跟去年持平,有的地方还略有提高,所以我们说,平均跟去年差别不大。”王成辉说。
王成辉补充介绍,眼下已经进入了吃蟹最好的季节。“我经常说吃蟹的最好季节,除了我们之前说的‘雌九雄十’之外,最看的是气候,秋风不来,蟹脚不痒,我们的蟹品质就不是最好;还要看气温,穿两件衣服的时候,我们说是吃蟹最好的时节,现在我们大家差不多都穿两件衣服,所以就是这会儿了。”
历届“蟹王、蟹后”回顾。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摄
今年河蟹大赛,上海参赛单位达30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经过多年发展,上海河蟹也在实现由小到大的跨越,从“大”向“好”迈进,当前正在从“外观大”向“内在好”进军。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了解到,2022年上海河蟹产业表现出“一稳定、一持平、一好于”的基本态势。即养殖面积基本稳定——全市(不包括上海人在市外养殖)河蟹养殖面积约1.5万亩,养殖面积近几年基本稳定。养殖规格与去年基本持平——今年虽然出现了长时间的高温天气,但本市河蟹整体规格与去年基本持平,有的养殖场(塘)还好于去年水平。养殖品质好于去年——由于后期降温明显,养殖技术到位,强化育肥充分,今年河蟹的品质普遍好于去年。
不过,今年遭遇高温和饲料原料涨价的冲击,全国河蟹产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表现在死亡率上升、特大规格个体偏低、总体产量会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疫情等多方面原因,今年大闸蟹的整体行情较为低迷。“现在正是大闸蟹集中上市的时间,量足质优价格合适,正是品蟹好季节,希望广大食客速速行动起来。”有蟹农在现场表示。
11月12日,上海海洋大学与泰兴市人民政府签订校市合作协议。 张周楚 摄
为进一步践行全国河蟹大赛“为养殖户找市场,为消费者找好蟹”的宗旨,今年河蟹大赛上首次开辟了地方河蟹产品推介活动,来自江苏泰兴市沙壤土质饲养的“江沙蟹”在大赛上进行了推介。通过大赛的推介,向全国消费者整体展示不同区域的河蟹产业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乡村振兴服务。同时,在大赛上,上海海洋大学与泰兴市人民政府签订校市合作协议,发挥上海海洋大学的科研、人才、技术等优势,为泰兴市的河蟹全产业链提供全方位支撑。
来源:澎湃新闻编辑:唐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