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万军
【资料图】
9月15日17时07分,曾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92岁抗美援朝老兵孟照起在安徽阜阳去世。在他去世后,子女按照其遗愿,捐献出孟老的角膜和遗体,帮助他人重现光明和用于医学教学研究。
孟照起老人曾经历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等多场战争,并在朝鲜参加了著名的长津湖战役。老人在临终前作出了捐献遗体的决定,表示要再为国家做一次贡献。
18岁入伍戎马生涯达31年
孟照起的儿子孟宪勇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父亲1930年出生于山东阳谷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7人中排行最小。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时代,温饱成为他和家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为了活下去,年仅10多岁的他逃难到山东东营附近。1948年,18岁的孟照起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孟照起在部队
孟宪勇从父亲口中得知,参军后不久,孟照起跟随部队南下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斗。“我们连夜急行军赶到上海,当时的战斗十分激烈,牺牲了不少战士,战士们晚上就在街上宿营。”
1950年10月,孟照起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59师第175团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孟照起跟随部队参加了长津湖战役。
孟宪勇介绍,1953年父亲随部队回国,在南京一所军校学习后回到部队,先后担任连教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1964年,抗美援越战争爆发,父亲再度跟随部队前往前线参战。
“当时父亲所在部队为工程部门,主要负责战地公路的修建和维护,由于敌人的飞机白天狂轰乱炸,他们只能白天钻进猫耳洞,晚上出来抓紧抢修公路。”孟照起的女儿孟云霞介绍,父亲在战场上待了8年后回国,仍在部队从事政工工作。1979年,孟照起转业到安徽阜阳一家单位工作,此后一直生活在阜阳,1985年从工作岗位上离休。
长津湖战役时一周只吃两次饭
据新华社报道,孟照起生前回忆长津湖战役时表示,1950年大概10月份,教导员动员部队向北去战斗。他们跨过鸭绿江后坐了几天火车,赶到长津湖地区,接受战斗任务。一天早晨他们开始发起进攻,敌人四架飞机过来,第一架飞机“咚咚咚”,打了两梭子弹。第二架飞机扔下两颗燃烧弹,正好丢到房子那里烧起来了。一名战友浑身带着火向外跑,他让战友卧倒,将其按到雪窝里,用雪埋战士救火,最后把战友救下来了。
孟照起回忆,当时粮食供应不上,一个战士发三个土豆,他们把土豆放在胳肢窝里暖,暖一层,啃一层,一个土豆啃了几个小时都啃不完。过了一两天以后,他们跟当地老百姓换了一些萝卜缨子,一个人抓了一点,那一个星期他就吃了两次饭。后来武器弹药都没了,他负责带着10个人去扛弹药,山坡上敌人的坦克发现他后,一发炮弹打过来,他趴下来后发现脸上有什么东西,一摸发现是血,原来是头被打破了。他用帽子把伤口堵上,提着弹药就跑,就靠着他提的这一箱子手榴弹,战士们把敌人打下去了,夺回了阵地。后来一发炮弹在他们身边爆炸,他的几个战友都没了,他感到很伤心。
阜阳市爱心拥军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张绍伟曾多次探望孟照起老人,孟老曾多次向他讲述自己当时在长津湖战役中的经历。张绍伟介绍,他陪孟老去看电影《长津湖》时,孟老表示,除了他当时戴的帽子和电影上不一样外,其他情节都和电影差不多。孟老还用一个桔子给他演示了当时如何吃冰冻土豆的情形。
孟云霞介绍,长津湖战役中,父亲所在连队大部分战友都牺牲了,有的是在战斗中牺牲的,有的是被冻死的。“父亲以前跟我们讲朝鲜战场经历时,开始只说打的是上甘岭下面一个山头,以及一个什么湖的地方。后来他看了《长津湖》电影之后,才回忆起自己参加的正是长津湖战役。”孟云霞说。
家人遵照遗愿含泪捐献遗体
孟照起的孙女孟晨介绍,爷爷的生活简单朴素,衣服破了都舍不得扔掉,总是补了接着穿。爷爷平时也十分低调,从来不讲究吃穿,对后辈也是如此要求,要求后辈始终牢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全家合影
孟宪勇表示,父亲以前身体很好,很少进医院,但今年春节后,身体每况愈下。几天前,父亲再次住进医院,还私下跟几个子女说,死后要移风易俗,身后事简办,不给国家添麻烦,并决定捐献遗体用作医学研究。起初子女们不太理解,老人表示,战争中他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他想念他们,他觉得战友们都为国家做了贡献,为什么自己不能在死后再为国家做一点贡献呢?
孟宪勇和姐妹们都理解了父亲的想法。9月12日,按照孟老的愿望,他的子女与相关部门签署了捐献协议书。
9月15日,孟照起去世,享年92岁。子女按照父亲遗愿,捐献出孟老的角膜,帮助他人重现光明。9月17日,在孟老的追悼会结束后,子女们含泪将他的遗体捐献给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接收站,用于医学教学研究。
“孟照起老人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心中始终想的是国家,教育子女也是这样!”张绍伟说。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