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流行一句话“土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杠杆,草根死于P2P”。
2017年的中产阶级热衷地产投资,有人甚至不惜2倍、3倍的高杠杆买房。也确实有人在大限之前抛掉房产赚了一笔,但是更多的中产被死死套路。
(资料图)
“失业+找不到新工作+房贷3万+/月+房价还在跌,现在只想卖房回老家”
每天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道出了多少买房人的无奈与心酸。买的房子不仅没涨价,还因为收入困难,现在连房贷都快还不上了!一批人直言:撑不住了!如今正面临断供风险!现实让人揪心...
36岁的我失业了,月供12000,今天终于承受不住压力,断贷了
最近,有个帖子爆火,标题是:来自一位深圳36岁断供者的自述。发帖者300万买了深圳龙岗的新房,却面临着房贷断供。
从评论中,我还看到了同样面临失业,现金流归零的买房人。
其实,高杠杆买房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如果是几年前的楼市火爆时,无可厚非,但如今日渐平稳的市场下,高杠杆已然行不通。
2022年底法拍房数量超过了200多万套,据阿里拍卖网显示,当前挂牌量已达267万套,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有专家预测:今年年底法拍房数量会大增,有可能会超过400多万套。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网上的案例在之前也真实的出现在我们身边。
一些断供案例,让人心酸又无奈。南京某小区业主杠杆加的过高,当初好不容易排队才买到的房子,如今生意失败断供成了法拍房......
在南京东的句容宝华,有位业主直接联系中介,由于房贷还不起了、房价跌的太狠,关键是因为这套房投资失败,业主家庭和婚姻似乎也面临危机,所以思前想后,就决定把房子免费送人!希望买家接手后,可以继续还房贷。
我之前接触到一位网友C,和很多新南京人一样,网友C在工作几年后,集全家之力在江北高新买下了人生第一套房,70多平,总价不高。
2019年,考虑到结婚,和女友商量后,卖掉了高新,首付3成,在海峡城一期云珑湾买下了一套133.8平3房,当时单价4.2万/平,总价570万,贷款利率5.5,月供2万+......
后续的故事,则是大家都知道的了。
2020年后海峡城云珑湾房价开始一路上涨,据某网站数据显示,小区在2021年4月成交单价达到最高位,近6.2万/平。
接下来,楼市调控政策密集袭来,大环境遇冷,包括海峡城在内的河西南多个小区房价开始下滑。
今年4月,小区一套建面约93.23㎡的小户型单价已经跌至4.18万/㎡
网友C告诉我,最开始看着房价在涨,虽然自己不是炒房客,但是觉得资产在增长,月供2万也干劲十足。
但是房价下跌以来,从最开始看到黑河西南就想怼,到现在基本不关注房价,自己已然是佛系到了极点。
“月供2万多,还看什么呢,现在的目标只剩闷头搞钱了。不敢想赚钱,不要赔个底朝天就行,公司最近又在裁员,真把我裁了房子我也不要了。”
为什么会有大批买房人断供?
断供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猜测:
首先就是大量企业的降薪潮、裁员潮导致买房人收入大幅降低。
其次就是买房时杠杆拉得太高。
行情好时一切平安,幸运者更能赚的盆满钵满;行情一旦下滑,“负重前行”的买房人很容易兜不住。各种贷款先用上,手握200万能买总价900万的房,一旦资金出了点状况立马“歇菜”。
最后就是炒房客、买房人的投资失败。
上文这些案例也给买房人敲响了警钟,买房前一定要对自己的经济能力做一个长期评估!
以前很多人买房,觉得只要首付凑足,房贷不是问题,甚至对未来10-20年的收入抱有很大期待,觉得工作时间越久,工资肯定会越来越高,因此开始盲目加高杠杆买房。
但是随着就业形势严峻,收入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一旦失业,房贷还款压力巨大。而且随着楼市降温,一些区域不涨反跌,很多人亏本卖房都难卖,甚至出现断供弃房。
如果买房不贷款了,未来会怎么样?
过去十多年,从居民的资产端看,实物资产占比约80%,而实物资产中约60%来自于住房。也就是说居民加杠杆的主要对象是房产。
而在过去经济的复苏周期中,都伴随着居民的加杠杆,房地产自然也就成为经济复苏的拉动引擎。其主要特征是,见效快、对经济的整体拉动效应大。
在政策端发力以后,银行端积极释放信贷,居民加杠杆导致房地产相关链条活跃,会看到社融增速的明显上升,进而在一两个季度后出现整体经济的快速回升,形成“强复苏”格局。
但是,在过去的2021、2022年,哪怕是在2023年一季度信贷社融高增长的情况下,居民加杠杆的行为也并不明显。
也就是说,大家买房贷款少了,这就导致了当前经济复苏的特征是一种慢慢回升的“弱复苏”。
总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要进一步加速,居民或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增加必不可少,如果大家买房都不贷款了,那经济复苏更没法谈。
所以我们看到近一年的主基调:降贷款利率、降首付、降贷款门槛,主要目的就是让买房人能加更多杠杆。
我个人认为:
在采取措施打击失信行为的同时,也要区别对待不同原因导致的“断供”,对于因失业而导致的按揭贷款“断供”,有关部门应该与银行积极配合,化解其风险。
早期高杠杆入市投资客中也已经出现负责高、月供压力大、降价抛售的情况。当下南京的投资客买房热情不高,普遍选择观望,谨慎入市,即便面对低总价的房源也会考虑再三。
正所谓,潮退了,水没了,才知道谁在裸游。
年轻人适当的杠杆买房,不失为一种激励,但无数个事实告诉我们,当下高杠杆买房行不通,去杠杆才是正道。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