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是不少人短途出行的代步工具,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如何让电动自行车充电更便捷?怎样更好地防范安全事故发生?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福建、广东、上海等地以充电设施建设管理为突破口,发布文件,明确如何建、怎么管,从充电源头消除安全隐患,为群众安全感“加码”。
今年2月,福建省福州市印发实施导则,其中对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的防火间距、防火分隔、配建消防设施等方面的设计要求进行最新明确,从根源上为今后新改扩建项目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提出了具有更高安全指数的解决方案。
(相关资料图)
导则明确,新建的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的非机动车库应同步配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设置在室外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与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米;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宜独立设置,在建筑内设置时,应在建筑首层、半地下层或地下一层,并宜靠外墙布置。此外,在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未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排烟设施、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地下、半地下和高层建筑内,不得改造配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
“新建的住宅小区配建、预留安装充电场所,老旧小区改造加装充电设施,怎么建?建多大合适?怎么装?装在哪里安全?过去这些都缺乏统一消防技术标准。”福州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导则的出台为福州市充电设施建设提供了依据,有助于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广东省佛山市则发布《关于加强新建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场所和充电设施建设标准。要求设计单位严格按照《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建设要求》等文件的要求设计新建项目;施工图审查机构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审图;各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将集中停放充电场所和充电设施配建情况纳入整体工程验收范畴。最终实现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除了对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的建设标准进行规范,部分地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为小区增设安全充电设施,避免“飞线充电”现象出现。
四季园小区是江苏省扬州市规模较大的老旧小区之一,建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小区里没有专门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居民给电动自行车充电,要么私拉电线、要么入户上楼,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扬州市召开项目论证会和议事会,充分征集多方意见和建议,及时推进充电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去年,四季园小区100余幢居民楼全部安装了智能充电设施。“再也看不到从楼上拉线充电的现象了,这真是一件大好事!”居民刘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此外,江苏省扬州市于今年2月发布了《2023年居民小区“飞线充电”专项整治任务清单》,计划为全市140个居民小区增设充电设施,切实解决居民的充电难题。
同样,云南省永平县也推广建设智能充电设施。针对部分老旧小区无物业服务企业、无资金等情况,永平县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实地调研,引入第三方投入资金为居民建设充电设施,消除电动自行车充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如果达到额定功率,或者检测到电动自行车电量已满,甚至在插头遇水或者出现故障时,智能充电设施都会自动断电,保障充电安全。说起新建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设施,在这里住了七八年的居民刘女士十分高兴:“现在电动自行车有了集中停放的地方,扫码充电,6小时左右就能充好,安全又方便。”
为了使充电设施更有效、更安全地为居民提供便利、满足充电需求,部分地区依据实际情况,对充电设施进行管理。
湖南省长沙市利用小小充电箱,提升居民的充电安全感。姚正街区域是典型的开放式老城区居民聚集区,长期以来,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始终是困扰居民的“烦心事”。由于插线板外露、过载发热、电线短路等多种原因,入户、“飞线”等充电方式均具有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结合实际情况,姚正街区域所在的清水塘街道创新性推出电动自行车充电解决方案——为每个家庭免费安装小充电箱。“充电箱外的电线都经过了穿管保护,敷设规范,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发烫。尽管充电箱体积小,但是安装了过载保护装置,可以防漏电、防雷击,下雨天也可以安全使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一个充电箱可同时满足两辆电动自行车充电使用,为充电加上一道“安全闸”。
通过给住宅小区内既有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加装消防设施,上海市青浦区为居民打造更加安全的小区环境。
位于徐泾北城的馨浦苑西区里,原有的停车棚设施简单、配套不足,电动自行车充电不规范、进楼充电、飞线充电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居民安全带来威胁。去年,青浦区对馨浦苑西区的非机动车停车棚进行了全面改造,车棚内配备了温感喷淋装置、供水增压设备、自感应及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监控摄像头等安全设施。同时,改造后的车棚内还安装了智能充电设施,一旦电动自行车充满电,系统会自动停止充电,防止因充电时间过长而带来的火灾风险,小区的安全更有保障,居民的生活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