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作为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的首要工程,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拉开帷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承担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涉及面广、数据量大、专业性强,挑战前所未有。

“此次普查需要对全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上所有卫星遥感可见房屋逐栋定点定位、采集信息,其中城镇房屋达4700多万栋,每一栋都需要人员现场采集信息、拍照验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曲琦表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不仅是整个普查工作的牵头司局,还具体承担其中的城镇房屋建筑调查任务。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和一线调查人员,是完成这项重要任务最坚实的支撑力量。三年来,他们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充分展现了勤恳敬业、勇于担当的优良作风和能挑重担、能打胜仗的优秀品质。”

实干为先 以过硬作风展现担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与农村房屋建筑相比,城镇房屋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多数经过专业设计,有工程档案资料可以查询,但这不代表城镇房屋建筑调查是件容易的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普查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史铁花说。一方面,房屋建筑指标众多,如何合理选取可体现建筑抗震防灾能力的调查信息指标,是从一开始就需要调查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我国地域广阔,房屋建筑建造方式多样,一些地区城乡接合部自建房如何调查、山地城镇房屋建筑高度和层数等指标如何确定等,都需要专家综合考虑。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一部署,史铁花带领技术团队深入各地实地调研,制定了《城镇房屋建筑调查技术导则》。

技术导则制定的难点在于指标的确定。为确定调查指标,专家团队反复推敲,还赴北京房山试点大会战现场进行导则的实地应用操作,对导则的每条规定逐一试用,并对试用体验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内容及时记录,随后结合试点大会战使用单位的意见建议反馈,对试点版本的调查技术导则进行调整改进,从专家讨论版到试点版、试用版,再到全国版、最终版,优化改进了十几个版本。

最终,技术导则侧重四大类信息30多项指标,分为四类:一是房屋基本信息,包括建筑名称、小区名称、建筑地址、套数、产权单位、是否进行产权登记等,主要反映房屋的基本属性,为以后进一步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明确位置和责任人;二是房屋建筑信息,包括建筑层数、面积、高度、建造时间、结构类型、房屋用途、是否采用减隔震、是否进行专业设计建造等,主要反映房屋的建筑属性,与房屋的抗震安全等挂钩;三是抗震设防基本信息,包括建造时和当前的抗震设防烈度与设防类别,该指标反映城镇房屋目前是否符合现行国家规范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四是房屋建筑使用情况,包括是否进行过改造、是否进行过抗震加固、有无裂缝变形等缺陷,反映建筑使用的安全情况。技术导则的制定,有效加强了调查的技术保障和数据质量管控,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技术导则的制定,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更为艰辛的“旅程”,则贯穿普查全过程。

1000多天,每天都要加班至深夜;全面普查阶段,随时与基层普查人员保持联系,解决出现的问题,时刻处于工作状态;数据质检核查阶段,用脚步丈量了26个省的499个区县,确保每一个数据真实、准确……这是调查开展三年来,部级技术专家组最深的感触。这感触,不是“抱怨”,相反,是自豪。

部级技术专家组牵头人、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王翠坤说:“在普查的三年多时间里,我越来越觉得,住房和城乡建设者是‘最可爱的人’。”调查全面铺开阶段,“部省级专家解答”微信群每天24小时、无时无刻都有人在交流,专家组成员几乎全天都在答疑。这种“热火朝天”的景象,直到专家组将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形成答疑手册、整理了900多条“问答汇编”才有所“收敛”。

“三年来,我身边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专家、一线普查人员,都是埋头苦干的状态,但大家从来没有一句怨言。”王翠坤表示,与其他领域相比,住房和城乡建设者承担着最繁重的普查任务,有担当、有作为,真正诠释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一以贯之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

如今,普查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从各地汇交的信息看,各项数据质量都很过硬。”王翠坤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真的很令人惊叹。这就是住房和城乡建设者的使命担当。”

使命如磐 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干。”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卢昌先最初在听到需要2个月完成17.1万余个图斑调查时,有点“头皮发麻”。但是,任务就是命令,命令就是责任,把困难踩在脚下,才是住房和城乡建设者应有的担当。

调查伊始,正值深冬,白天不仅工作时间短,而且雨雪天气多。为了保证工作进度,克服系统卡顿、疫情防控带来的不利影响,卢昌先一边争取增加调查人员,一边安排采取错峰作业方式,科学分工分组,按照早、中、晚不同时段分组分工作业,以调查、审核、修正的步骤,保障外业调查工作有序开展。

“调查高峰时参与人员有180人,30多辆车不停歇奔波在景泰县8镇3乡的5483平方公里土地上。普查人员早出晚归,饿了渴了自行解决,白天进行外业调查,晚上加班进行质量检查,夜里直接在办公室休息。”卢昌先说,“除此之外,普查人员每天还要利用晚上的碰头时间,分析解决发现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安排部署第二天的工作,休息时间常常不到4个小时。”有付出才有收获,经过2个月的努力,卢昌先的团队共调查房屋建筑20.39万余栋,总面积1429.1万平方米,现场核实后补充标绘图斑3.29万余栋,调查成果也顺利通过了质检核查。

自从普查“发令枪”打响以来,“抢时间”“连轴转”就成为了全国各地普查人员的常态。面对出现的困难,住房和城乡建设者敢拼敢打、能打胜仗的精神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1年10月,武汉市房产测绘中心工程测量科工程师田世乾接到一项任务:带领普查团队将武汉经开区(汉南区)军山街道作为全市试点区域,摸索普查工作路径和方法,要求1个月内完成。

“参加工作这么多年,国家统一搞房屋普查还是第一次见,没有先例可循,只有摸索着前进。”田世乾说,试点区域有5400多栋房屋,每栋房屋要调查40多个指标数据,相当于平均每个人每天要完成50栋房屋、2000多个指标数据的采集。

为了顺利完成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田世乾每天早上6点起床,赶在7点前开车上三环、避开早高峰,8时30分到达目的地,开始一栋建筑一栋建筑地调查,下班回到家一般都在晚上8时左右。但是,这并不表示一天工作的结束。“既然是试点,就要总结经验教训。”他说,每天晚上,他要复盘当天的工作,白天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往往深夜才能入睡。就这样,边试点边总结,整个试点工作仅用了27天,由他主持编制的《武汉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调查百问百答》以及《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出炉,为普查工作统一了标准、探明了技术路线。

一个个普查人员的坚守,确保了调查数据的真实、准确;一个个普查团队的努力,铸就了防灾减灾的牢固防线。6.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的宝贵数据,由千千万万干部和技术人员、志愿者共同写就,其背后,是住房和城乡建设者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的专业态度、实干创新的攻关精神。

奋力拼搏 将追求写进前行的脚步

“群众要求的并不多,只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百姓会一直把你记在心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万峰说起普查时的所见所感,依然难掩心中的激动。

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是连接藏川滇青的枢纽,是西藏通往各地的重要门户,总面积10.98万平方公里,房屋图斑总数为33.32余万个。不同于很多城市的是,这里的道路及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积雪、暴雨和泥石流频发,普查面临很多困难。万峰明白,取得当地群众的支持,是普查顺利推进的关键。为此,普查团队制作了宣传册、海报、雨伞、帽子等实用物品,向群众宣传,为普查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次,工作组深入洛隆县康沙镇宣传时,一位老奶奶拉住万峰的手说,她的房子,铁制楼梯和横梁上的钢结构剪刀撑都是政府给修的,普查是为了百姓好。这位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老奶奶,把“感谢”说了一遍又一遍。万峰说,想起老奶奶的话,他觉得普查中的风霜雨雪、颠沛奔波一点儿也不苦。

“到现在,我和同事、专家们在普查一线已工作超过110天,汽车行驶里程达1.32万公里,大家为普查能够高质量地推进而兴奋,更为身为普查一员而自豪。”万峰说,本来,他打算在近期自己生日时与女朋友在老家领证结婚,但因“一省一市”数据汇交任务提前了,他和女朋友商量,将领证时间改到了年末。他不想因错过普查的一个重要阶段而遗憾。

“心有所向,行必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监管处处长、省抗震办公室主任秦军动情地说,“我省的普查工作从始至终都充分运用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也铸就了一支由住建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担任主力的普查队伍。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白银市会宁县的一个房屋建筑调查现场,一批放假返乡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他们顶风冒雪,坚持用手机录入调查信息,手被冻伤了也没有一个人退出。他们说,做好普查工作,是为了家乡的更好发展。而这,也是所有普查工作人员心中的‘执念’。”

承担山东省临沂市房屋建筑普查技术支撑协调任务的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王星也说:“普查能够高质量推进,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是为了群众。我们把群众团结了起来,群众就是我们最大的依靠。”面对“底图下发两个月完成外业调查”的高要求,他提出“先内业收集数据,后外业调查补充,质检后勤同步”的工作思路,协调所在企业2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征调了30多辆汽车、50多台电脑,购置了10架无人机、20多个测距仪和投影仪等设备,又面向社会招聘了400余人参与到普查工作中。时间紧、任务重,又是深冬寒冷季节,在整个普查进程中,他和普查团队不仅克服了极端恶劣的风雪天气,还不断与网络信号中断、建筑信息缺失等各种突发状况作斗争。“困难是用来克服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王星不停地鼓舞着自己的团队。

冲刺阶段,他带队参与了8000余人全市“大会战”。在临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协助和局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督导下,应急、教育、规划部门积极配合,他更是与普查团队同吃同住,奋战在一线,周末不休息,春节不打烊,风雪不停歇,全力保障了调查数据质量和进度。仅他所在的单位人员调查的房屋建筑面积就达到了569.7万平方米,调查房屋建筑10.21万余栋,调查成果顺利通过了质检核查。

山河无恙,因有人慨然以赴;岁月静好,因有人负重前行。在这场为期三年多的“普查攻坚战”中,260余万干部和技术人员、志愿者投入其中。他们身份不同、年龄不一、职业各异,但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住房和城乡建设者,他们都有同一个梦想——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筑牢防灾减灾防线,全力守护群众安全。如今,普查已接近尾声,他们以全面、真实、准确的普查数据,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也将被党和人民铭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