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方案充分吸纳居民意见、大师引领项目设计、居民题字成为文化墙设计元素、企业主动捐赠乔木……这是“共同缔造”理念在广东省广州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生动实践。得益于理念的深入人心,居民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共同制定方案,推动了小区品质提升和社会治理创新,让老旧小区改造发挥出最大的能效,人居环境收获了最实在的提升和转变。
【资料图】
天河东小区——问需于民定方案绘就最大同心圆
天河东小区主道德荣街上,一个三四岁的小孩骑着玩具车畅快地“奔驰”在人行道上,沿途是绿意盎然的楼前小花园,他的爷爷在身后缓步跟随,其乐融融。可是,这样的场景在小区改造前很少见。
以前,人行道狭窄难行,与车行道高差不足,无法有效区隔行人和车辆;楼前公共空间杂草丛生、沦为藏污纳垢之地……“小区改造后,环境变好了,人车分流了,老人家也可以自在散步,不用担心被车撵着走。监控也增加了,安全感也强了很多。”天河东小区居民陈侃说。
老旧小区如何改造,生活于其中的居民最有发言权。天河区在改造过程中始终把倾听民意放在第一位。改造前,由属地街道、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成立项目建管委、业委会等小区自治自管组织,搭建居民议事平台,以逐家逐户上门、发放征求意见表、建立业主微信群等方式征求居民意见330余条。据此不断优化设计方案,让广大居民充分参与到“改什么、怎么改、怎么管”的小区改造全过程。
在陈侃看来,在小区整个改造过程中,民意反馈的渠道比较顺畅。“居民可以通过线下、电话、微信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反馈意见,建管委负责收集汇总,由天河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林和街道、德荣居委会组织建管委、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每个月召开两到三次例会研究解决。开会的时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时甚至会激烈讨论,都希望将小区改好。”
除了物理空间的更新,天河东小区微改造项目在改造前就将改造方案和后期管养办法同时进行公示,并全面入户征求意见,让居民对小区的后期管养办法进行一并表决。项目竣工验收后,明确交由小区原有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养,负责包括安全管养、环境养护、设备设施维修养护、电梯管理、装修管理、“三线”管理等,确保改造成果得以长久保持。
广信片区——居民共建聚合力大师参与育精品
作为广州市三个“大师作”项目之一,广信片区改造项目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郭谦教授作为项目顾问,全程跟进指导,通过大师级的精雕细琢,为老旧小区改造增光添彩。在项目初期,多次组织专家评审会,研究解决高密度老旧社区改造路径,提出了破除围墙、连片改造的基本思路;在施工启动阶段,召开建筑材料定版会等专项会议,对外墙材料、户外构件材料、公共空间地面铺装、景观构架等材料进行精挑细选、现场试验与比较,在以居民需求为本的基础上,实现施工与选材安全、环保、节能、健康、低碳,着力营造精巧、实用的岭南特色小区风貌。
在打通围墙、连片改造方面,各小区居民高度体现共建共享精神,通过多轮协商沟通,同意将部分原本各自独立的小区公共空间进行共享,用于建设儿童活动空间、公共绿化、康体设施、邻里中心等公共设施,共同为社区改造作贡献,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白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街道、设计单位组织开展小区门牌题字活动,在业委会的引荐下,邀请具有书法专长的小区租户徐长勇现场挥毫,为10个小区名题字。“我来这个小区有四年了,这里的居民都对我很好,这次受邀为小区改造题字非常荣幸。”醒目大气是徐长勇设计门牌的主要目标,他以行楷为每个小区名分别题字两幅,供业主选择,后续将作为门牌建设的设计依据。
广信片区改造项目还预留出小区文化墙,组织了“家”字书写活动,让广大居民发挥创意,共同打造万家墙。通过多种方式让居民参与到小区改造中来,在改造中留下居民记忆,有效提升社区凝聚力。
青云路小区——企业捐物助改造完善管养促长效
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从化区青云路小区,历经岁月沧桑,住宅楼破旧且存在墙皮剥落风险、“三线”杂乱、公共活动空间紧缺、停车位不足,变得不再宜居。
在小区改造过程中,街口商会、企业主动联系街道,表达想要捐赠的意愿,经过双方商讨,捐赠了乔木作为广场绿化树木。“非常感谢热心企业的善举,我们会养护好捐赠树木,为百姓生活增绿添彩,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企业、个人涌现出来,关心和支持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助推城市面貌更上一层楼。”街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老旧小区改造除了物质环境更新外,社区运营和后续管理同样至关重要。改造后,街口街道将建成的停车场和广场移交区属国企接管经营,目前已取得经营性停车场备案证明、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并配备了24小时值班人员、自动识别收费管理系统。
街口街道办事处(建设单位)正与区属国企进行相关移交工作。移交企业接管后,企业将负责车辆停放收费、环境保洁、设施维护,还计划增设社区广告、充电桩,满足周边居民的停车需求,推进长效管养。